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三十四章

    从大兴回来后,海瑞突然病倒,竟至人事不省,在海母近五十年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一婆一媳家无三尺应门之童,可怜两个妇人一老一孕半拖半抬将海瑞就近搬到了海母的床上,替他盖上了海母平时盖的那床薄被。海妻情急之下求告对面那户近邻,那近邻知这海老爷是位清官,当即受托派人去告知了王用汲。王用汲闻讯带着一个长随先去了裕王府,叫出了李时珍,赶到海宅,已经戌牌时分。

    海瑞躺在床上依然未醒,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李时珍默坐在床边的凳子上,三指搭上他的手腕。

    海妻这时也顾不得避嫌,站在一旁不停地淌泪,海母就坐在床边儿子的脚头,一手捏着儿子的手,一手不停地抹泪。

    王用汲也是满脸忧急,紧盯着李时珍给海瑞诊脉。

    李时珍松开了手:“准备几样东西。”

    “什么东西?”王用汲抢着问道。

    海母海妻都收了泪紧望着李时珍。

    李时珍:“把家里的棉被都搬来给他盖上,再搬个火盆来,生一盆大火。”

    “我去拿被!”海妻连忙走去。

    王用汲立刻对站在门外的长随吩咐道:“去厨房,搬火盆搬柴!”

    那长随应着立刻朝客厅正门奔了出去。

    “他今年都五十了,从来就没有这样。”海母说着又淌泪望向李时珍,“怎么会突然病成这个样子?”

    李时珍:“太夫人不要担心。刚峰兄原是个极阳之体,本身极能抗受风寒。可骤然到了极寒之地,由于几日几夜不食不睡,极阳尽而极阴生,风寒侵入了肌骨,因此这样。”

    海母立刻变了脸色:“要紧吗!”

    李时珍急忙接道:“有我在,不打紧。先发出一身大汗,再准备一碗热粥,喝下去我再慢慢给他调理。”

    “厨房现就有粥,我去热。”海母立刻站了起来。

    王用汲一把扶住她:“太夫人,我去吧。”

    海母:“粥是我热的,我知道在哪里。拜托你帮我陪着李太医。”

    “那太夫人走好了。”王用汲只好松开手让海母走了出去。

    说话间海妻已经搬来了一床被子,王用汲连忙接过,盖在海瑞身上。

    “不够。”李时珍说道,“有多少被褥都请拿来。”

    海妻低头站在那里,眼里又淌下了泪:“家里也就这床被了……”

    李时珍和王用汲碰了一下目光,二人心里都是一酸。

    王用汲当即将搁在椅子上自己那件披风和李时珍那件披风都抄了起来盖在海瑞的被上。

    那个长随正搬着生燃了的一盆火进来了。

    “把火生大些!”王用汲一边对那长随说道,一边又去解身上的棉袍。

    那长随赶紧趴下身子吹火,那火熊熊燃了起来。

    王用汲已将身上的棉袍又盖在海瑞身上。自己只穿了一件内布长衫和一件厚布夹衫。

    “再搬些柴来,再烧大些。”李时珍大声说道。

    那长随又奔了出去。

    李时珍这时也解下了身上的棉袍,盖在王用汲那件棉袍上。

    海妻眼泪刷刷地直淌,也去解身上的腰带。

    “万万不可!”王用汲连忙阻住了海妻,“嫂夫人有身孕的人,可不能再感了风寒。也去厨房帮太夫人吧,这里有我。”

    海妻依然要解掉身上的粗布棉衫。

    “够了。”李时珍也出面阻止了,“嫂夫人要再病了,伤了胎儿,我也没有办法救你们了。听王大人的,去厨房帮太夫人吧。”

    海妻这才淌着泪,低头走了出去。

    王用汲的长随又进来了,怀里却只抱着几根劈柴。

    王用汲:“柴也没了?”

    那长随点了下头:“还剩了几根太夫人要热粥。”

    王用汲望向了李时珍,李时珍也望向了王用汲。

    忧眼相对,四目黯然。

    “刚峰清寒如此,我这个朋友没有尽到心哪!”王用汲自责了一句,转对那长随说道,“赶车回去,油盐柴米还有被子多搬些来!”

    “是。”那长随立刻又奔了出去。

    李时珍带着感动带着赏识望向王用汲。

    “不会有大碍吧?”王用汲却避开了他这种目光,望向依然昏厥未醒的海瑞,低声问道。

    李时珍:“难说。身病好医,心病难愈。刚才跟太夫人我只说了一半的病因,刚峰这个病更多是因心病而起。”

    王用汲:“此话怎讲?”

    李时珍:“他醒来后,你问他就是。”

    又过了约两刻时辰,海瑞依然未醒,但额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

    海母坐在火盆边,双手捧着那碗粥伸在火边,海妻站在婆母身后双手扶着她的两腋,王用汲站在脚边的床头,三人看见躺在床上的海瑞额上见汗,不禁都眼睛亮了。

    王用汲从袖中掏出了一块手帕便要去给他揩汗。

    “莫动他。”李时珍说道。一边将手伸到被里,又拿住了海瑞的脉,少顷,睁开了眼,从医囊里拿出一卷艾灸,走到火盆边点燃了艾灸,回到床边,抽下海瑞发髻上的发簪,拨开他脑顶上的头发,看准了天灵穴,一灸灸了下去,接着收回了艾灸。

    海母倒吸了一口气。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海瑞的脸。

    海瑞的嘴慢慢张开了,像是从腹内极深处吐出了一口长气,那口长气还带着深深的一叹!接着,他的两眼慢慢睁开了,渐渐看清了站在身边的李时珍:“李先生。”

    大病醒来,他说话却中气依然不减。

    “不要这么大声。”李时珍微笑了一下,转对王用汲说道,“替他把汗揩了。”

    海瑞这才又看见了王用汲说道:“润莲兄也来了。”

    海妻已经扶着海母急忙走到了床边。

    “母亲!”海瑞看见了母亲挣扎着便要坐起,抬起了头,身子却怎么也起不来了。

    “躺着莫动!”海母急忙说道。

    海瑞只好把头又贴回枕上,见母亲脸有泪痕,满眼关切,便强从嘴角露出笑容:“儿子没事……阿母千万不要担心。”

    海母双手捧着那碗粥望向李时珍:“李太医,可以给他喝了吗?”

    李时珍让开了坐的那把凳子,又移到了床的中间:“太夫人请坐在这里,慢慢喂他。”

    海母在凳子上坐下了,舀起一勺粥,向海瑞嘴边送去。

    海瑞张嘴接了那勺粥,咽了下去,接着望向王用汲:“润莲兄,帮我一把。”

    王用汲连忙走到床头:“帮你什么?”

    海瑞:“烦请扶我坐起。”

    海母:“不许坐起。”说着又将第二勺粥送到他嘴边。

    海瑞不再接那勺粥,强笑道:“儿子都五十的人了,母亲,让儿子坐起自己喝吧。”

    李时珍接言了:“太夫人,让他坐起自己喝。”

    海母这才不阻止了,让王用汲把海瑞抱扶着坐了起来。

    海瑞双手接过母亲手里的粥碗,捧碗时手还有些颤抖,王用汲连忙用一只手帮他托住了碗底。

    海瑞将碗送到嘴边,张开嘴竟一口气将那碗粥喝了下去。

    几双目光都紧望着他。

    海瑞又伸过了一只手,海母连忙将手中的勺递给他,海瑞用勺将残留在碗底的粥刮到碗边,一口又吃了。接着将那只干干净净的空碗向母亲一递:“阿母,儿子已经好了。”

    海母眼中盈着泪接过了碗:“好了就好,好了就好……”

    海瑞紧接着对王用汲说道:“润莲兄扶我下床吧。”

    “躺下!”李时珍在一边喝道。

    海母紧接着:“快躺下!”

    李时珍这时望向又已泪流满面的海妻,温言对她说道:“嫂夫人,你过去,替他把被子捂紧点。”

    海妻这才轮到自己能照顾一下丈夫了,连忙揩了揩眼泪,走了过去,替丈夫把被子细心地周边捂紧。

    趁妻子的身子挡住了母亲,这时海瑞目光深深地向她望了一眼,头也微微点了一下。

    妻子飞快地对望了一眼丈夫,眼眶中又盈出泪来。

    “看好了车,东西一样一样搬!”这时院外门边隐约传来了声音,接着是好些人打招呼搬东西的声音,显然是王用汲那个长随领着人把东西搬来了。

    “老爷,东西都搬来了!”果然,北房正屋门口传来了长随的禀报声。

    “快搬进来!”王用汲大声说道。

    海母海妻不知就里,向屋门外望去。

    王用汲原来的那个长随又带来了一个长随,一人捧着两床厚厚的棉被,一人提着一大捆劈柴走了进来。

    “先把火添上!”王用汲大声吩咐。

    提柴的那个长随放下了劈柴,连忙往火盆里添柴。

    原来那个长随捧着两床厚被站到了床边。

    王用汲从海瑞的被子上先提起李时珍那件棉袍对那长随吩咐道:“替李先生把衣服穿上。”

    捧被的那个长随,将两床被放在床脚,刚要接那件衣服。

    “不用,我自己来。”李时珍接过了衣服,自己穿了起来。

    王用汲只好又拿起了自己那件衣一边穿着一边说道:“把斗篷拿开,把被子盖上。”

    那长随立刻拿开了李时珍和王用汲的斗篷搭在床边,抖开一床厚厚的棉被盖到了海瑞身上。

    海瑞躺在床上默默地看着他们在忙着做这些事,这才知道自己昏睡后两个好友竟将自己的衣服都脱了盖在自己身上,一直装着笑脸的他眼睛再也止不住湿润了。平生读书,自以为精求甚解,这才知道什么叫做“解衣衣之,吐食食之”!

    海母本是平生就不受人恩惠,这时被媳妇扶着又坐到了火盆边,也已经只是感动,一言不发。

    海妻平时就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多走一步路,今日此情此景,见丈夫和婆母都一言不发,再忍不住咽着泪向丈夫的这两个好友深深一福:“李先生王大人待我一家如此厚恩,我们怎么报答……”

    “嫂夫人切莫说这样见外的话。”王用汲答了一句,转对那两个长随吩咐道,“把这床被搬到海夫人房间去,其他东西都搬去厨房。”

    跟他的那个长随抱起了剩下的一床被递给另一个长随,那长随抱着被子走了出去,这个长随依然站在屋里望着王用汲。

    王用汲立刻知道他有事要说:“还有什么事?”

    那长随:“回老爷,都察院来人了,通知老爷立刻去部院。”

    王用汲:“知道什么事吗?”

    那长随:“好像是说,除了出京当差的,凡是在京的官员都要连夜给皇上上贺表。”

    王用汲黯然摇了摇头,不禁望向海瑞,又望向李时珍。

    海瑞只回望着他,没有任何表示。

    “你去吧。这里有我。”李时珍却叫他走。

    王用汲轻叹了一声,又望了一眼海瑞:“户部大概还不知道你回了。”说着转对海母双手一拱:“太夫人,晚侄只好失陪了。”

    海母立刻站起了:“公事要紧,已经让你受累了。”

    王用汲又向海母拱手一揖,接着向李时珍一揖:“李先生受累了。”说着这才向门外走去,那长随紧跟着他走去,王用汲却边走边对那长随说道,“你们两个不用跟着我了,今天都留在这里陪着李先生照看海老爷。”

    海母和海妻都随着送了出去。

    李时珍的话在海家已是言听必从,这天晚上,海母去了媳妇房间歇息,两个随从也被安排去了北面西屋,生着火在那里打盹听候差遣。

    一盆火,一把椅子,一件斗篷大氅盖在身上,李时珍面对海瑞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拿着那把铁钳低着头不停地拨弄着火盆里的火,显然心情十分复杂又十分沉重。

    海瑞依然被子盖着,人却已经半坐着靠在床头,紧紧地望着李时珍。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李时珍终于说话了,“你既决心上疏,舍身成仁,我挡不住你,谁也挡不住你。”

    “那先生是赞成我上疏了!”海瑞紧接着问道。

    “我可没说赞成。”李时珍将火钳一搁,抬头望向海瑞,“上奏疏如同开医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明朝已然病入膏肓,你这道奏疏是想医病,想医人,还是想医国?”

    这是已经对上话了,海瑞两眼闪出了光:“国因人病!医病便是医人,医人才能医国。”

    “有些对症了。”李时珍眼中露出了赞许,“病根是什么?”

    海瑞:“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这就是病根!”

    李时珍不禁在膝上拍了一掌:“说得好!说下去。”

    海瑞:“一部华夏之史,夏朝商朝便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当时《尚书》有云:‘时日曷丧?吾与汝俱亡!’可见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有了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心。商革夏命,前数百年还顾及天下苍生,到了纣王,简直视百姓如草芥,顷刻而亡。天生孔子,教仁者爱人。继生孟子,道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万古不变之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到了汉文帝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恭行俭约,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我华夏才第一次真正有了清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唐太宗效之,与贤臣共治天下,又有了贞观之治。之后,多少次改朝换代,凡是君臣共治以民为本便天下太平,凡一君独治,弃用贤臣,不顾民生,便衰世而亡。到了大明朝,我太祖高皇帝出身贫寒马上得天下,犹知百姓之苦,惩贪治恶,轻徭薄赋,有德惠于天下。但也就是从太祖高皇帝种下了恶果,当时居然将孟子牌位搬出孔庙,便是不认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至理。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视同朱姓一家之私产。传至今日已历一十一帝,尤以当今皇上为甚!二十余年不上朝,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外用严党,内用宦奴,一意搜刮天下民财。多少科甲出身的官员,有良知的拼了命去争,都丢了命。无良知的官员干脆逢君之恶,顺谀皇上。皇室大贪,他们小贪,上下一心刮尽天下民财,可怜我大明百姓苦上加苦,有多少死于苛政,有多少死于饥寒!”

    说到这里海瑞的喉头哽住了。

    李时珍望着他也已然义愤之色激动于表。

    海瑞咽了一口泪水:“这次去大兴,天子脚下,新年之时,饥寒而死的百姓倒满了大雪之中!地方官视若无睹,近在咫尺的京官也不闻不问,内阁和户部不得已拨去了一些军粮也是虚应故事,还一再嘱咐,千万不能让皇上知道,以免败了皇上乔迁的喜兴!皇城之下尤然如此,普天之下还不知有多少涂炭之生灵!在大兴这几天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救一人算一人,当着那些没有心肝的人,哭都没得地方去哭。先生一生治病救人,我们这些吃朝廷俸禄的人却只能看着百姓在眼前一个个死去……”说到这里,一向硬如铁石的海瑞已经泪流满面,吞咽起来。

    李时珍也是个硬如铁石的人,这时也已经热泪盈眶。

    两人相对伤感了一阵,各人又都揩去了眼泪。

    李时珍:“上疏吧!就算不能为天下苍生普降甘霖,也要在我大明朝万马齐喑的朝野响他一记惊雷!”

    海瑞两眼闪出光来:“如何上疏,我正要听先生的见解!”

    李时珍:“见解你自己已经有了。刚峰兄,真要上这道疏,就要直指病根!如果像以往那些大臣,虽然上疏,却心存顾忌,只论事不论人,只骂臣不骂君,就不如不上。要痛斥便痛斥一人独治,要谏言就谏言君臣共治!千古文章,纵然不能让当今皇上翻然悔悟,也能让另一人翻然心惊,我大明朝如再以天下奉一人,便亡国有日,天下必反!刚峰兄,能做到这一点你便有大功德于天下。知道我说的是谁吗?”

    海瑞:“裕王!”

    李时珍:“正是。因此你必要顾及两点:一是太夫人嫂夫人。建文帝时,方孝孺为博一个忠名,牵连十族,八百余亲人友人无辜而死,窃所不取。干这件事不能危及高堂老母和怀有身孕的妻子。不是我不想尽力,你知道我平生大愿便是要重修《本草纲目》,行程万里漂泊无定。因此我能做的也只是将太夫人和嫂夫人及早带离京城,今后能照看她们的只有拜托王用汲了。因此你上疏前一定要想个办法让他脱掉干系,不要把他牵连进来。”

    海瑞重重地点了下头:“还有哪一点必须顾及?”

    李时珍:“便是裕王。我和裕王相交多年,深知他是个本性仁厚敬贤爱民之人,大明朝若想一改前非,君臣共治,只有裕王能够做得到。这道疏一上,皇上必然猜忌你是受人指使。你当初就是裕王举荐的人,倘若皇上猜忌到裕王便坏了根本大事!因此你在上这道奏疏前不能再跟任何人往来,在奏疏中更不能牵及裕王,也不能牵及任何人,要让皇上真正知道你是无党无私!”

    海瑞肃然起敬,坐直了身子双手一拱:“谨受教!”

    群臣不上贺表,皇上不愿搬迁,君臣的关系虽不言已如仇雠,也已经近似水火。裕王得到这个消息端的忧心如焚,半夜里带着徐阶、李春芳、高拱、赵贞吉、张居正几人来到了给年前挨了毒打那些官员医治的御医堂。

    那些躺在病榻上的官员们怎么也想不到裕王爷这时会亲身出现在这里,能够转动的人都挣扎着坐了起来,折断了腿脚的人不能坐起,也将头抬了起来,多数人显得神情十分激动,也有些人脸上依然木然。

    “快躺下,都请躺下!”裕王眼睛湿了,没等这些人开口,站在大堂的中间环向大家按着手,望向一双双激动的眼大声说道。

    “躺下吧,都请躺下吧!”徐阶帮着过去先扶着一个官员躺下了。

    “请躺下。”

    “请躺下。”

    高拱、赵贞吉和张居正都分别走到一些官员的床前扶着他们躺了下来。

    李春芳帮着接过御医端来的一把椅子放在裕王的身后:“王爷请坐下。”

    裕王挥了挥手。

    张居正:“搬开吧。”

    御医又把椅子搬开了。

    那些病榻上的官员虽然都躺下了,目光全都望向裕王。

    “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看大家的。”虽说善言无谎,裕王说出这句话时大家还是能听出他的满腔仁心,满腹忧愁,“皇上心里也惦记着大家。”

    一个躺在最里边病榻上的翰林院官员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接着有好些个官员都流了泪,可还是有些官员神情木然,其中那个李清源尤其突出,目光冷漠,一副灰心到了极点的样子。

    裕王默然了。

    徐阶那几个人站在他身后都沉默着。

    张居正紧挨着裕王站着,这时在他身后暗中轻推了他一下。

    裕王咽了那口含泪的唾液,清了一下嗓子:“我要说几句话,望诸位静听。”这句话既是对着病榻上的官员们说的,也是对门外说的。

    原来站在裕王身后的几个内阁大臣还有张居正连忙移开了身子,亮出了御医堂洞开的那道门——原来门外已经来了许多京官,夜色中似乎站满了整个院子。

    裕王侧着身子,以便自己的话既能让病榻上的官员听到,也能让院子里的官员听到:“圣人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推而论之,天下更无不是的君父。我太祖高皇帝当年教导百官判断讼案时也曾说过,父子诉讼,曲在子而不在父;兄弟诉讼,曲在弟而不在兄。也是这个道理。我大明庇护百兆臣民只有一个君父,而百兆臣民所供奉者亦只有一个君父。以天下四海为君父修建一居身之所,你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闹事。”

    这是大道理,是无可辩驳之理,听裕王说完这番话,那些病榻上的官员和那些站在院子里的官员都默然不语。

    裕王接着说道:“至于国库亏空,民有饥寒,这个过错首先是我的过错,是内阁的过错,是六部九卿堂官的过错。绝非君父之过。我今天把内阁的阁员都带来了,我向诸位,向天下臣民认过!”说到这里,他先向门外院中那些官员深深一揖,然后转身向病榻上的官员们深深地揖了下去。

    徐阶等人随着他也先向院中百官一揖,然后向病榻上的官员都揖了下去。

    院中的官员们纷纷都跪了下去。

    病榻上那些原就感动的官员这时已然热泪盈眶,那几个神情一直木然的官员这时也终于放出了悲声,那李清源更是不顾伤痛从病榻上滚落下来,面对裕王跪在那里。那几个凡能挣扎下床的都滚摸着下了床向裕王跪下了。

    裕王在徐阶和张居正的陪同下回到王府已是子牌正时。寒风夜号,呵气成冰,好些太监都打着灯笼候在这里,见裕王出了轿门便立刻拥了过去,有人给他拥上裘皮大氅,有人给他递过去烧得滚热的白铜汤婆子,裕王抱在怀里依然寒冷,从前院向内院一路走去一路咳嗽。

    徐阶和张居正也披上了厚厚的裘皮大氅,紧跟着他向内院走去。

    裕王在太医院一番感人肺腑的劝说,将那些挨了打心如死灰的清流京官们都感动了,大家立刻表了态,愿意连夜赶写贺表,以慰君父之心。徐阶立刻命李春芳、高拱、赵贞吉纠集各部堂官火速通知在京官员各赴所属部衙连夜赶写贺表,务必在初六的卯时将贺表上呈玉熙宫。

    书房里早早地就烧着两大盆冒着青火的白云铜银炭炭火,从极寒的外边一踏进书房,热气扑来,裕王正在咳着,立觉喉头窒息,便有些喘不过气来。

    张居正连忙扶着他:“王爷先将脸转过去。”

    裕王将脸转向了敞开的门,张居正替他抚着背,他才觉得那口气缓了过来。当值那太监急忙替他解下了身上的斗篷,和张居正一道扶他在书案前坐下。

    当值太监将一杯盖碗热茶捧给裕王,让裕王喝了几口,裕王觉得缓过了些,依然十分萎顿,无奈事情未完,还得挺着跟徐阶和张居正商量,声音沙哑地说道:“两位师傅,都请坐吧。”

    徐阶和张居正疼怜地望了望裕王,也坐了下来。

    当值太监又给徐阶和张居正端过去了热茶。

    “出去吧。”裕王对那当值太监吩咐道,“把门关上。”

    “是。”当值太监一条腿跨过门槛,先拉上了一扇门,又抽出另一条腿拉上了另一扇门。

    “京官们的贺表天一亮准能呈上去吗?”裕王问徐阶。

    徐阶欠了下身子:“王爷放心,各部堂官都打了招呼,哪个衙门的贺表没有上齐,就撤掉哪个衙门的堂官。天一亮在京官员的贺表都能呈给皇上。”

    裕王黯然地望着地面:“难为大家了。开了春官员的欠俸一定要补齐,灾民和难民尽量不要再死人。淞江那个棉布商叫来了吗?”

    张居正答道:“回王爷,出府的时候臣便和徐阁老安排了。刚才臣问了当值的太监,他们早来了,一个由徐侍郎陪着候在门房,一个在寝宫回李妃娘娘的问话。”

    裕王先是一诧,脸色立刻难看起来:“谈淞江棉布的事李妃问的什么话?何况深更半夜,怎么能让一个商人到寝宫去!”

    徐阶向张居正望了一眼。

    张居正接言道:“怪臣等没有说清楚。这两个人王爷都认识,便是高翰文夫妇。”

    “是他们?”裕王有些意外,“你们请来的在南直隶做棉布生意的两个大商人是高翰文夫妇?”

    张居正:“回王爷,正是。高翰文罢了官后回不了家,亏得那个芸娘有些积蓄,在南直隶和浙江各商行也有些关系,两人便做起了生意。没有官运却有财运,不知他们是如何经营的,四年下来淞江的棉业有一半都是他们在做。现在在寝宫回李妃娘娘问话的便是高翰文的妻子。”

    裕王那份不快消失了,接着便是有些好奇:“你们又是怎么找到他们的?”

    徐阶答话了:“回王爷,臣的弟弟在淞江老家种的便是棉田,一直经营棉业,和高翰文常有往来。臣曾经向王爷禀报过,要想弥补国库的亏空,眼下最实在的办法便是在淞江扩展棉田多织棉布,由朝廷指派商家统一专营,既可平抑市价,又能把平时被那些商人偷瞒的税赋都收上来。这一笔利润每年应该都在五百万以上,一半归于商人棉农,一半缴纳户部,国库一年便可增收两到三百万的税银。利国利民,确是当前一条切实可行的国策。”

    “徐师傅。”裕王当即起了戒心,但也不乏诚恳,“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让你的家人来做。”

    “王爷训诲极是。”徐阶立刻回道,“臣正是为了避嫌,才和太岳商量了,让高翰文夫妇来做这件事情。”

    “还有,”张居正接着说道,“这个方略去年臣也曾跟王爷提起过。当时没有将详情禀告王爷,其实这个主意就是高翰文给臣写信的时候提出来的。”

    裕王默思着,突然想起了什么:“我记得嘉靖四十年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就是那个高翰文提了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书生之见,当时就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这一次该不会又重蹈覆辙吧?”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张居正坚定地回道,“高翰文当时提的那个方略本身没有错,只是严党当政,各谋私利,才使得局面不可收拾。臣以为只要朝廷把住了关口,切实把该上缴国库的银子收到国库,把该给棉商棉农的利润还利于民,这个方略还是行得通的。”

    裕王又望向了徐阶。

    徐阶接着说道:“商鞅立木之法,秦国立见富强。有了好的国策,又有了可靠的人去做,应该行得通。”

    “那就叫他们进来。”裕王说道。

    古人讲究三十而须。四年江湖,四年商海,高翰文已经蓄起了长须,黑软柔密飘拂在胸前,骨子里原有的书卷气配上五绺美髯,比做士大夫时,更添了几分风尘和飘逸,哪像一个商人。那两只四年来遍阅名山大川和江湖风浪的眼也比以前增添了许多光亮,更给人一种可成大事的气概。老谋深沉一如徐阶,精明睿智一如张居正都被他的相貌和气质所倾倒,何况裕王。

    裕王这时望着他倦意也消去了不少,靠在书案前静静地听他说着。

    高翰文便坐在裕王对面靠墙的椅子上,徐璠陪坐在他的身旁,徐阶和张居正依然坐在靠南窗的椅子上,都能清楚地一边听他叙说,一边看他的表情。

    “刚才晚生谈的是现在淞江一年棉布的产量,和推行了新的方略后淞江每年可以增加的棉布产量。”高翰文结束了前面的介绍,转到下一个话题,“假以十年之期,每年可以递产棉布五十万匹。下面晚生再向王爷和阁老、张大人、徐大人谈一谈增产后棉布如何销售。”说到这里,他显然喉头有些干渴,轻咽了一口*。

    “不急。先喝口茶。”裕王显然对他十分好感,关切地说道。

    高翰文站起了,向裕王欠身拱了下手:“谢王爷。”又坐下,端起身边茶几上的茶碗喝了一口,放下,接着说了起来。

    这时裕王府的寝宫里也生着好大一盆冒着青火的银炭。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