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腐败是一种自保

    刘邦平叛的能力相当强。

    此番御驾亲征英布,又是全胜而归。不但收拾了英布,还搂草打兔子,顺手把叛将陈豨的残部也收拾干净了。

    吕雉闻听刘邦凯旋,她赶忙派夏侯婴等官员出城迎候。

    刘邦很疲惫,回到长安后就直接去了未央宫歇息。翌日,便有人向吕雉报告:相国萧何被关进牢狱了。

    吕雉摸不着头脑,刘邦此次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正是兴高采烈的时候,怎么一回来就把相国给关押起来了?萧何犯了什么错?

    吕雉想不出原因,便夏侯婴、周勃等一班老臣唤至长乐宫,问询事情原委。

    原来,刘邦的车驾进城时,道路两旁跪了好几千人告御状。民众拦驾告状,指不定有多大的冤情呢。刘邦叫人状子收来一看,被告人竟然是萧何。

    那些民众告他强行以低价购买百姓田宅。

    刘邦将信将疑,坐在未央宫里琢磨。萧何得知刘邦回来,便跑去问候。

    刘邦似笑非笑地说:“相国如今也开始盘剥民众了。”

    萧何一愣,刘邦把状纸交给萧何看。

    萧何看罢,承认确有此事,但这并非自己的意愿,而是别人给出的主意。

    这让刘邦更不解了。萧何为人精细、谨慎,一贯勤政爱民,别人为何给他出这样的主意,谨慎的他,又怎会轻信他人?

    谁也想不到,这桩强买民众土地的案子,是萧何自己陷害的自己。

    原来,刘邦亲征英布时,对长安很不放心,三番五次打发人回来询问萧何的情况。

    刘邦这般多疑,让萧何很害怕。手下人对他说,相国您如今位极人臣,权位和名誉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百姓也拥戴您,皇上怎么会不猜忌您呢?

    此一言,让萧何更惶恐,想来想去,他认为,当下之计就是尽快把自己的名声搞臭。

    一个朝廷的最高级别的官员,如何能迅速地把自己搞臭呢?很简单,那就是低价强买百姓的田产。百姓保准咬牙切齿痛骂,这样一来,名誉被污。民众怎么看待自己是小事,关键是让皇上觉得自己没有野心。

    主意打定,萧何说干就干。他赊欠压价的方式,霸占了不少民田民宅,同时还收受贿赂,把没干过的坏事都干了,而且是大张旗鼓地干,唯恐天下人不知。

    此番遭到刘邦质问,萧何还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只向刘邦请求说,长安城中的土地,本就不多,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都荒废着,请陛下,将其让出,供百姓耕种。

    妈的,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这厮强夺了民田,又受贿,不认错也罢,还反过来为民请命,想动我上林苑土地!

    盛怒之下,刘邦传令廷尉,将萧何打入牢狱。

    萧何下狱,吓坏了一帮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他们挺想为萧何说说情,可也只是想想,谁也不敢真去。

    刘邦这时候也很难受,他此次亲征平叛,虽然大获全胜,但却受了箭伤,这两天箭伤复发,脓血长流不止。

    这个时候谁去说情,无疑是找死。

    在这种情形下,吕雉却托了一个人去给相国萧何说清。

    受吕雉之托的人,是侍奉刘邦的王卫尉,他和赵尧一样,是刘邦亲自提拔起来的政治新锐。

    王卫尉假装不知萧何犯了什么事,他找了个刘邦心情稍微平静地时候问:“相国到底干了什么?陛下要把他打入牢狱。”

    “受贿。”刘邦道:“巧取豪夺民田,还打我上林苑的主意,想拿去再讨好百姓。”

    王卫听后,给刘邦分析说,陛下与项羽争战多年,后又多次御驾亲征平叛,都是相国萧何镇守、经营关中,如果他又有异心,后果不堪设想,如此巨大的利益他都不在意,怎么会贪图商人给的一点小利呢?

    这番话刘邦听来很不是滋味,但又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最终,他还是决定赦免萧何。

    萧何被无罪释放,吕雉非常高兴。可这事刚刚过去,一个更让她烦恼的事情又来了——刘邦再次提出易储的问题。

    刘邦在此时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萧何刚出狱,绝对不会和他对着干。事实上也是如此。可是,刘邦没想到,萧何不反对,周昌也没在朝中,却有一个人跳出来强烈反对。

    此人就是太子傅叔孙通,他举出春秋时期“骊姬之乱”的例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是个有理想的女人,她的理想让自己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以后继承君位。于是,这个女人用计陷害已立的太子申生。让申生将下了毒的酒肉献给晋献公,晋献公误以为太子要谋害自己,愣把申生给绞死了。死了一个还不够,骊姬觉得申生的弟弟重耳和夷吾仍具威胁,又陷害这哥俩儿。晋献公再次上当,派兵攻打蒲城,讨伐重耳。重耳被迫从浦城逃亡到狄国。

    因此,晋国才有了数十年内乱,成为天下笑柄。

    刘邦越挺心里越不是滋味。

    末了,叔孙通跪在地磕头,把头都磕流血了,声称:如果陛下一定要废太子立少子,臣愿血污此地。

    他这一跪一磕头,许多大臣也效仿,一起跪下。搞得刘邦无可奈何,只得退朝,易储之事只得再议再议。

    再议就不是让步,只是暂时的搁置,绝不会就此罢休。

    这一点,吕雉非常清楚,刘邦不会忘了这件事,即便有所懈怠,那狐狸精一般的戚夫人就会提醒他。

    虽如此,吕雉并不慌乱,她有四位神秘高人出谋划策,心里多少有些底气。

    只是这一回,叔孙通站出来力挺太子,倒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在她的印象中,叔孙通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儒生,绝不能成为大汉王朝的脊梁,没想到自己看走了眼,这叔孙通还挺硬气。

    对于叔孙通力挺太子的举动,刘邦也很意外。但他没想到,就在两天后,他见到了更让他意外的人。

    二、遗嘱

    两日后,未央宫张灯结彩,举行庆功大宴。庆祝刘邦御驾亲征平叛成功。

    刘邦本想借着庆功会把易储的事,再提一提。可宴会刚开场,刘邦的瞳孔就放大了——他看见太子身后,站了四个须眉斑白,气度非凡的老者,看岁数都近乎于耄耋之年。

    这四位爷是谁?刘邦很疑惑,命人去询问。

    片刻,有人回禀,那位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

    刘邦惊疑,心想屡次求这几位爷出山辅助我,就是求不来,还跑到深山老林的躲着,今日怎会陪伴于太子左右?

    唤来四位老人问询。四人的意思很明白,说陛下您历来看不起读书人,不是嘲笑,就是责骂。我等受不了这份侮辱,所以躲起来。现在,听说太子恭敬贤士,天下的读书人都很高兴,因而我等就来辅佐太子了。

    刘邦听完,心里有些酸,不过仔细想想,他们能辅佐太子,也是大汉江山的福分。

    于是说,那就烦劳四位老先生辅助调教太子吧。

    四位高人向刘邦敬了酒,匆匆离去。

    之后,刘邦对戚姬道:“这易立太子之事恐怕是不成了,如今的天子有‘商山四皓’辅佐,羽翼已日渐丰满,无法轻易废立。”

    戚姬听罢,潸然泪下。

    易储失败,戚夫人伤心,刘邦抑郁。两人都很清楚,如果不立戚姬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一旦驾崩,戚姬母子的性命就很难保全了。

    心情抑郁,刘邦的病就更重了。

    在这一场权力争夺中,吕雉无疑是最后的获胜者。

    从实力对比来说,戚氏是完全无法与之匹敌的,吕后的娘哥哥兄弟在朝中已有势力,是她的强大后盾;另外,那班开国功臣早在沛县和她就建立了感情,刘邦易储失败,其阻力正是来自那些老臣。

    最关键得是,吕后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手腕和掌控大局的能力已经超强。

    再看戚姬,她的后盾只有一个,那就是老朽病重的刘邦,她的特长只是会些歌舞。

    刘邦自知,生命已走到了尽头。

    回顾这一生,过得太快。从他渴望得到权力的那一天起,日子就开始飞奔,不经意中,他就老了,老得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确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这权力转瞬即逝,眨眼间就会归于自己的子孙。

    他有太多的牵挂,太多的舍不得。其中,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戚姬母子和太子刘盈。

    他已经预料到戚姬的凄惨下场会,这一点让他很伤心。伤心的同时他又害怕,他怕太子刘盈担负不起国家的重担。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立遗嘱。

    遗嘱中,他叮嘱太子要读书,他说自己年轻时一直认为读书无用,所以秦朝颁布禁书令时特别高兴。然而,他当了皇帝后,方知读书之重要,这一点让自己尤其悔恨。

    然后,他说到尧和舜,这俩人没有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别人,是因为他们的儿子没有当国的能力。你是嫡长子,我早就想扶立你。大臣们称赞你的朋友“四皓”我都不能让他们效忠辅佐于我,他们却心甘情愿为你效力,由此可见,你是能担当大事的。

    接着,刘邦又提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一班老臣。

    他说,这些老臣是我的同辈,你的长辈,你要尊重他们。

    最后,他将戚姬母子托付给太子刘盈。

    刘邦很了解刘盈,这个孩子宅心仁厚。或许,他可以保全戚姬母子。

    刘邦刚立完遗嘱,吕雉就带来一个号称专治金疮的名医。

    这名医探查刘邦的病体之后,已知无药可救,但他为了领赏,却假意安慰说,此病只需服药调养,不几日方可好转。

    此时的刘邦虽然病重,但头脑还是清醒的,他从名医的神色就看出这是一个江湖游医。可是,他没有力气痛骂游医,只说这是自己的天命,就算扁鹊在世也无济于事。

    这个江湖游医领了赏后,悄然离去。

    从此,刘邦不再见任何医生,也不服药。

    他终日恍恍惚惚,精神萎靡,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趁他清醒时,吕雉来到他枕边问:“萧何也年事已高,若陛下百年之后,谁可以继承相国一职?”

    “曹参可继任。”刘邦艰难地说。

    “曹参以后呢?”吕雉又问。

    “王陵可以继任。”刘邦缓了口气,接着有气无力地说:“可惜,此人心性憨直,忠诚有余,智谋不足。若他任相国,需陈平辅助。而陈平虽有智谋,却无定力,需周勃监督。可委以周勃为太尉,如此,天下可安。”

    “周勃以后呢?”吕雉继续问“谁可继任?”

    刘邦不再回答,他慢慢闭上了双眼,他想,这以后的事,你管不了,我也管不了了。

    三、后宫血案

    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在长乐宫病逝,享年六十二年。

    之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盈登基,史称汉惠帝。吕雉被尊为皇太后。

    吕后被尊为皇太后。她居住在长乐宫,皇帝刘盈住在未央宫,有事情就得去长乐宫朝见皇太后。朝廷政事,大臣们也去长乐宫报告。

    此时,汉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全掌握于吕后一人之手。

    掌握了大权的吕后,发誓要把后宫那些曾经的眼中钉肉中刺全部清除掉。她们全部是骚媚的狐狸精,全部是不要脸的“小三”其中,最不能放过的,当然就是戚氏了。她是极品“小三”曾经把刘邦搞得魂不守舍,几乎害得吕后丢失了一切。

    吕后恨戚氏,恨她的一头青丝长发,恨她的身段,恨她的眼神,恨她的粉臂玉腕,恨她的才艺表演,恨她在刘邦面前的一颦一笑。这种恨压抑而绵长,如今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爆发了。

    吕后囚禁了戚氏,下令剪去戚氏的一头飘逸青丝。身着褐色囚服的光头戚氏被关押在长乐宫的永巷内。在潮湿阴暗的牢房中,戚氏没有同伴。刘邦在世时,她受尽宠爱,却也结下不少仇怨。那时,她是嫔妃们嫉妒的对象,如今,她是嫔妃们嘲讽的工具。虽然都被吕后关在这里,但很明显,戚氏的处境比谁都艰难。她身体受苦,心灵更加空虚和孤独。

    关押在永巷的嫔妃宫女都要做苦役。戚氏做的苦役是舂米。每天限定舂一斗。没完成工作,就没饭吃。戚氏从小到大没有干过重活,她的一双嫩手,纤纤玉指,从来都是用来拨琴弦丝竹的。现在,这双手要拿起沉重的舂杵,一下一下的舂米,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每一天都累得头昏眼花。

    此时的戚氏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她的未来几乎没有什么指望。她心里唯一牵挂的就是儿子刘如意。这份牵挂不仅是思念,更多的是担忧。她想,吕后是不会放过刘如意的。

    在做苦工的日子里,戚氏自编自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充分表露了她对儿子的思念。歌词是这样的: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氏的声音仍然很美,只是柔美中多了无尽的哀怨。这首原创歌曲凄婉而悲凉。在永巷里回旋,最终飞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吕后不禁打了一个冷战,刘如意,怎么把他给忘了?这小子是一个后患,必须除掉。于是,吕后立刻派人去邯郸,召赵王如意回京。

    使者到了邯郸,赵王的丞相周昌说,赵王患病,不能离开邯郸。使者连跑三趟,都被堵了回来。赵王真的有病吗?没有。因为周昌很清楚,赵王一旦回京,必遭吕后的毒手。而且,赵王的母亲戚氏也会被一同处死。可使者来了一趟又一趟,赶都赶不走。周昌索性把话挑明:太后痛恨戚氏,众所周知,如今把赵王召回京师,就是想将他母子二人一同杀害,臣不敢奉诏。

    使者没办法,回去禀告了吕后。吕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她又拿周昌没办法。当年刘邦要废黜太子刘盈,周昌也是那一句“臣不敢奉诏”结果,刘邦也拿他没辙。这个周昌就是那么牛,如果没有他,刘盈当不了皇帝,吕后自然也就成不了太后。说不定,如今舂米是她,而不是戚氏。说起来,周昌算得上是吕后的恩人。这个恩人很棘手,杀不得擒不得。怎么办?吕后想出了一个调虎离山的办法。把周昌调到长安来工作。这么一来,赵王如意便没了挡箭牌。

    周昌这回不敢不奉诏。你再牛也不过是个臣子,不能什么事都甩出一句“臣不敢奉诏”调动工作很正常,朝廷需要你,没理由抗旨。

    周昌到了长安,先找到刘盈,让他保护赵王如意。刘盈性格有些懦弱,但心地很善良,他没能让戚姬逃过母后的毒手,觉得很内疚,如今,他下决心要好好地保住刘如意。然而,刘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这个皇帝实在是有名无实。

    此时,吕后又派人去了邯郸。这一次,没了阻挡,使者轻而易举就把刘如意带了回来。刘盈亲自到壩上迎接,把刘如意接到自己所住的未央宫内。自打这一天起,刘盈就和刘如意形影不离,同桌而食,同塌而眠。晚上促膝谈天,早起外出锻炼,感情甚恰。吕后想下手,却一直捞不到机会。

    这样过了两个月,安然无恙。刘盈也放松了警惕。这一天,刘盈早起去打猎,叫刘如意一起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