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山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腾才能凑到柜台前。人声鼎沸,不绝于耳,服务员忙得应接不暇,晕头转向,纵使长出十张口二十只手,依然不能应付百口所呼,百手所指。有的顾客喊破嗓子,服务员却无暇应答,有的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等了十几分钟半个小时,还没有买到要买的年画。不过这困难不足以让他们退缩,不是买其他东西,可买可不买,而是必须买,要耐着性子等下去,直至买到为止。

    货架上摆满画,平板上铺满画,墙壁上挂满画,除了地面和天花板,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全是画,目光所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人物是山水是风景是楼阁是花鸟。每幅画上夹一张纸片,半个巴掌大小,用毛笔写上号码,顾客只须向服务员吆喝出号码,服务员会熟练地从货架上拿出所要的画,展开示意一下,待顾客确认后,麻利地卷成一个纸筒,末了,裹上一张四指宽一拃长的牛皮纸,一扬手,从头顶上面悬挂的纸筒里扯下一截纸绳,捆扎好递到顾客手里。顾客便高高举起画筒,脸上洋溢着嘻嘻的笑容,从人缝里费力地往外挤。

    当然,卖得最快最抢手的是毛主席像,家家必买,家家必挂,吃饭穿衣一样不能缺少,而且挂得时间久了,还要换上张崭新的。毛主席画像各种各样,不拘一格,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神采奕奕;重上井冈山的,满面春风;和韶山人民在一起的,平易近人,等等,顾客少则买一张,多则买几张。毛主席像之外,品种多样的是山水画,大好河山,江山多骄,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韶山之类。最耀眼的是那些剧照,以样板戏人物居多,杨子荣,柯湘,郭建光,李玉和,李铁梅,个个威风凛凛,光采照人。也有样板戏场景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携手打败座山雕;海港之上吊车林立,一派繁忙。还有其他剧照,林冲雪夜上梁山,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宝玉夜探潇湘馆,等。最为老年人喜欢的是那些表现过年喜庆的画,诸如,连(莲)年有余(鱼),双胞胎胖小子,莺歌燕舞之类。不同的画给不同的家庭带来的欢乐是相同的。

    五

    还有一个商店不得不提,这就是土产日杂商店。

    土产商店里出售的瓷碗瓷盆瓷缸铁锅竹筷火炉火钳之类自不必说,家家必不可少,但不是糟糕透顶不会轻易换新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钱用在最必须的地方。平时土产商店生意总是不温不火的样子,顾客不断,细水长流,却远未达到摩肩接踵的地步。

    土产商店除了售用的,还售吃的,主要是干果,五香八大味的调味品,常年累月摆在商店里。红通通的枣,浑身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个大色鲜,看着好吃,吃着就是好吃。不过红枣一般情况下不食用,多用于入药作药引,只有到了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蒸枣糕枣山了,才去买红枣。要是买得多了用不完就放起来,下次再用,孩子们虽然缺少零食,也不吃红枣,在他们的印象中,红枣是药而不是吃食。土产商店里一年到头总是摆放着白亮亮的白果,一成不变的样子,没有多过,也没有少过,似乎无人问津。孩子们多不认识白果,问家长,家长的解释往往是药用,孩子们便记住了,总以为白果是一种药材不能食用,直到多年以后在饭店里吃到了白果炖鸡、桂花白果、冰糖白果,才知道白果还是一种美味菜肴。

    土产日杂商店里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水果上市的季节了。秋天到了,苹果熟了,摆上货架了。又大又圆又青又红的苹果映衬到明亮的镜子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在大街上行走,只要稍稍一偏头,就能发现土产商店里的夺目光彩。东张西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最先发现令人馋涎欲滴的大苹果,跑过去,站在商店门前不肯走,缠闹着大人要买。大人被磨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忍痛买上几只。孩子顾不上洗净削皮,在衣服上胡乱蹭两下,一张嘴咬下一大口,凉爽甘甜的果汁便盈满嘴,从嘴巴里一直甜到心窝里。

    和新华书店一样,土产商店最忙活的日子是年前,不同的是日杂商店从年前一直忙活到年后,忙活到正月十五。这都是因为鞭炮的缘故。鞭炮是土产商店的专营产品,只能在这里买到。大人们买炮是增添喜庆气氛,孩子们买炮纯粹是玩耍。压岁钱不舍得花,但买炮是舍得的。放炮是男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花上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挂100响的鞭炮,自然,舍不得一齐放,拆开,装进口袋里,燃上一根香,捏出一只炮,对着香火点着了,啪,喜悦的心情在远处炸响了,清脆震耳。有胆大者,燃着炮信之后并不急于扔出,炮信嗤嗤冒着火花往前滚,看看快燃尽了,一扬手,抛得高高的,呯,洪亮的响声传出很远。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也有被炸着手的,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痛得嗷嗷哭,很长时间不敢再展示高超技艺。

    六

    土产商店南侧是驻马店惟一的戏院。

    戏院里大都上演样板戏,样板戏之外,还有朝阳沟,李双双等,除此之外,偶尔还有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记得曾经在这座戏院里看过一场叫做三月三的戏。农历三月三日是苗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天大家从各个山寨来赶集,地下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武装暴动,一举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械,端掉了敌人据点,苗家人欢天喜地庆祝革命成功。

    戏院不是天天都演戏的,什么时候有了好戏,大家奔走相告,过节一样扶老携幼来看戏。生活并不富裕,但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精神空虚比物质匮乏更让人难以忍耐。

    轻易不出门,出门就要潇洒一回,花上5分钱可以买上一包瓜子,足足有一大捧。瓜子是用旧书本纸包的,上大下小的一个三角形,一边看戏一边从纸包里捏一粒瓜子,填进嘴里,吧,嗑开,扑,吐掉瓜子皮,瓜子瓤留在了嘴里,干,脆,香,咸,身体惬意,精神舒坦。卖瓜子者皆为无业小贩,以此为生,赚得薄利,不为人看起,改革开放后却成为最早的一批万元户,盖此一时彼一时也,可发一叹。若肯花上一角钱,可以买到一包兰花豆,那就更可口了,香,酥,脆,焦,百吃不厌,余香满口。如果是夏季,只须三分钱就可以美美地享受透心凉的冰棍,冰棍以白糖和水为原料,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没有奶油巧克力的富贵气,却韵味无穷,回味无穷,近几年市场上叫得颇响亮的“老冰棍”牌子,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让人找回久远的甜蜜。

    戏剧的衰落也将戏院带上了下坡路,原本红火的戏院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不屈不挠地做着最后的抗争。戏院改演电影以后,似乎有了起死回生迹象,最辉煌的莫过于放映印度片流浪者,武打片少林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观众半夜三更起床,顶月光披星光去看电影,那才叫痴情。不过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虽然后来改造成立体影院,令人耳目一新,终究是强弩之末,没有阻挠住灭亡的命运。

    最难忘的莫过于在这里祭奠周恩来总理了。周总理逝世后,按照上级安排,这里是一个悼念场所,以学校单位为集体,来戏院进行哀悼活动。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概念相当模糊,看到大人们哭,学生们也哭,竟有嚎啕大哭者,但任何人不能否定学生的一片诚心。直到许多年以后,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才真正懂得周总理的伟大内涵。那一次没有白哭。

    七

    戏院旁边有座国营糖烟酒商店,不得不提。

    生活水平低,普通百姓买不起酒,更没有闲钱饮酒,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开怀畅饮一番。酒价出乎意料的低廉,最好的茅台酒不过八元多一瓶,其他酒更不用说,即使这样仍买不起,酒极少有人问津,在那时是奢侈品,也注定了那时绝少有酒鬼醉鬼。不过还有更为廉价的散酒,柜台上长年放置着几个酱色坛子,以红布包裹小米做坛盖,里面装的是几毛钱一斤的酒,红薯干酿造的,虽说是最差劲的酒,销路却相当不错,时常有人拿着军用水壶来打酒,回去后慢慢品尝。有的则干脆,递过去几毛钱,接过服务员端过来的满满一玻璃杯酒,一扬脖一气饮下,如喝凉水,不咳嗽不脸红,连嘴也不咂巴一下,利落,痛快,喝完,一抹嘴,走人,不显山不露水不见风吹草动,绝对称得上上男子汉本色。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喝酒。

    不但酒可以一两一两地卖,烟也可以一支一支地卖,这在今天似乎是个笑话,但在那时候相当普遍,每个商店都这样做。最好的大前门、芒果,不过四毛多一包,中等水平的有黄金叶,三门峡,低档次的是淮河,俗称“老淮头”两毛钱一包,够低谦的吧。不过,还有越乎想象的更低价,在今天看来肯定是跳楼价“红花”牌香烟,八分钱一包,也是二十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使在那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还要从牙缝里挤出有限的资金,购买那些不能当吃当喝不能活命而且有害健康的白棒棒,而且称为香烟,实是不可思议。在连八分钱也凑不够或者想享受好一点香烟而无能为力时,只好用仅有的几分钱去过把瘾了。各种烟都可以拆散卖,根据一包烟价格多少而决定一分钱能买几支烟。买烟不容易,不用说,抽烟极其吝啬,那时的烟都没有过滤嘴,抽不完扔了挺可惜的,有的几乎烧住手了还舍不得扔掉。而那些聪明绝顶者,创造了用树棍夹着抽烟的重大发明,直到即将烧着嘴唇的千钧一发,才果断地甩掉烟屁股。生活的贫困和烟瘾的膨胀还催生出一种新行业,拾烟把儿,有以此谋生者,将拾来的烟把儿剥掉纸,专卖烟丝,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糖烟酒商店以出售副食为主,最能讨得孩子们喜欢。几个小伙伴上街,总是顺便去糖烟酒商店转悠转悠,没有钱买,看看心里也舒坦,也算是一种解馋方式吧。有时候趴在柜台下面耐心寻找,说不定能捡到一粒糖,高兴极了,兴冲冲跑到门外,几个伙伴分吃一粒来之不易的糖,每人都得到一份甜蜜。花样并不繁多的点心,在伙伴们眼里,无疑是最可口的美味,看一遍又一遍,那形状那色泽甚至想象的味道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梦寐以求能吃到那些点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东西并不可口。很多人买不起,放置得太久,不新鲜,怎么会好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几块包裹着草纸的月饼,中秋节没有卖完,放置在柜台下面,直到第二年中秋节临近了,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布满了灰尘。

    八

    中山街是铁路的产物,注定与铁路密不可分,发乎铁道口,止乎火车站,与京广铁路一样,呈南北走向,背倚铁路,东为铁路阻隔,西为楼房遮掩,街道不宽,其貌不扬。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为驻马店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铁路成就了中山街,也遏制了中山街的发展壮大,随着城市车轮的滚滚向前,中山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束缚住了手脚,不得不将发展壮大的重任拱手让给了其他街道。

    中山街路面是混凝土筑成,中间高两边低,坡度较大,没有花坛,没有护栏,简简单单,据说是解放前修建的,能使用到现在,的确是个奇迹。斗转星移,岁月蹉跎,昔日繁华已化作远去的云烟,但那被磨去一层层混凝土露出光滑石子的路面,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喧闹,一处又一处龟裂是饱经风霜的皱纹。中山街的路面老了,中山街老了,该休息了。

    倒是中山街两旁站立的梧桐树,成了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梧桐树高大粗壮,郁郁葱葱,若炎炎夏日,枝叶交盖,荫天蔽日,下雨可避雨,刮风可挡风。白天阳光稀疏,斑斑驳驳,为避暑的好去处,夜晚月光如碎银,星光若隐若现,神秘莫测。若金秋,风过处,落叶哗哗而下,遍地枯黄,令人不禁伤感。但没有老叶的谢幕,哪有来年幼叶的新生?中山街不也是这样吗?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