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话驿城绿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记得在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期间,曾经看到过介绍驿城的一组图片,解放前的驿城,七十年代的驿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的驿城。主办者要说明的主题是驿城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恰恰相反,看过之后,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并不是笔者思想偏颇,而是这组图片的强烈对比,形象地反映出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驿城基础建设上去了,楼层一年比一年高;绿化下来了,绿化面积一年比一年少。

    解放前,房屋破破烂烂,街道拥挤不堪,没有值得一书之处。倒是一片片树冠从房屋间隙冒出来,绿荫如盖,为破败的城市多多少少增添一丝生机。七八十年代,摇摇欲坠的房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楼房,楼与楼之间多为绿色覆盖,但较之解放前已经减少颇多,凝视片刻,稍感慰藉。进入九十年代,楼房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伴随而来的是绿化面积越来越少,一幢幢挺拔入云的高楼大厦干枯地屹立着,苍白无力,偶尔透出一撮稀疏而孤独的绿色,若沙漠中的胡杨树,不免有了悲壮。从画面判断,拍摄时间在夏季,很可能是中午,街道上空荡荡的,车少人稀,路面和楼房似乎有了灼热感,空气里弥漫着烤人气息,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注定不会有好心情,在这样的楼房里居住,注定不会舒适。这是驿城的脸面街道,解放路,主干道尚且如此,其他街道可想而知。

    这组照片前后对比非常强烈,触目惊心。经济发展了,楼层高了,绿化下来了,这似乎是一个通病,难道城市建设都逃不出这样的怪圈吗?难道城市建设就必须以减少绿化为代价吗?其实,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化并行不悖,而且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不管哪一方缺失了,都是美中不足。相信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每个人都能作出正确回答。但是,想着容易做着难,具体到实际就顾不上那么多了,追求经济利益名利双收,立竿见影,照应环境绿化只是长远利益,投入多收效慢,不能往脸上贴金。令人庆幸的是驿城没有在歧路上滑得太远。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进入新世纪,驿城开始大规模绿化环境,取得了实效,所以,新世纪图片上,生机盎然的绿色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

    二

    曾几何时,中山街、人民街树木参天,枝叶交盖,白天荫天蔽日,凉风习习,夜晚星月稀疏,神秘幽静,别具一番趣味,那情那景那感觉令每个老驿城人津津乐道,至今难掩神往之色。

    不知哪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巨木悉数被拦腰截去,据说是为了治理梧桐絮飞扬问题,但治理效果却不敢恭维。我们手中锋利无比的斧头能够轻而易举地斩断梧桐树的柔美枝条,一搂粗的树充其量用不了一个小时,但梧桐树要恢复到当初的威武之势,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这是怎样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啊。谈论起来令人敬佩。树木不是人,也不是动物,没有办法逃避人的追杀,只能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在树木面前,人完全可以自诩为强者,胜利者。我们的随意不但让树木遭受重创,也给自己带来不便,此后的中山街、人民街再无人留恋,也没有理由让人留恋。

    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后悔。这几乎是一种通病。想当初,巨木覆盖的老街道比比皆是,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那些生长了数十年的树木多数不能幸免地遭到毁灭性清理,清理者却自豪地美其名曰:破坏一个旧世界,建造一个新世界。如今回过头来看,新世界未必比旧世界好,当时的豪迈显得多么幼稚,多么不合情理。为了掩饰街道光秃秃的丑陋相,不得不在拓宽了的街道旁边重新种上小树。小树成长道路上要经历多少风霜雪雨,有多少小树能泅渡到成材的彼岸,又有多少绿色献出宝贵生命,不必细说,稍稍留心就能估算出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当时将巨木略略加以保护,后来的街道绝不是图片上那样,华丽外表下隐含着凄凉。

    曾经屡屡见到国外的报道,为了保住一棵大树,高速公路绕道、建造高架桥,为楼房设计一个缺口,当时自觉可笑,这也算得上新闻?未免小题大做,得不偿失。现在回过头想想,可笑的恰恰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森林覆盖率相当高的国家尚且重视一树一木的保护,而我们则穷大方,肆无忌惮地践踏绿色,蹂躏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