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遗忘的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重阳前夕,单位组织召开退休员工座谈会,70多人聚居一堂,会按照程序进行着,也不知道老员工们在想些什么?想必是同志间相互见面的激动和对过去的感慨。个个饱经沧桑,满脸显目的皱纹刻满了那年那月的故事,丝丝白发染尽了那激情那辛酸的回忆,今天的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退休的模样,也和他们一样,安详地坐着、听着,安详地回忆着

    今天的重阳勾起了我的思绪,去年在江西山清山我参加了十年的同学聚会,至尽历历在目,聚会期间个个依然保留着学校的稚气却多了份豪迈,有点变胖了,有点变阔了,有点变漂亮惟独每个人的性情没有变,每个人的理想没有变,眼光中多了几分忧虑,话语中多了几分成熟,大家一起饱览美丽的山色,一起疯狂的跳舞,一起毫无忌惮地玩笑着,最后大家难舍难分地离别,车慢慢地远去,告别的眼泪禁不住地夺眶而出,相互间道着,再见、挥手,挥手、再见那一刻才感觉在一起是一种多么珍贵的缘份,是一种难以再遇的幸福,是多么纯洁的的同窗友情。这样的聚会人生能有几次呢?我期待着下一个十年聚会。

    让我们浏览重阳的历史!为另外让我们的记忆不再淡漠、不在遗忘!因为,它几乎离每个人越来越近!重阳时的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射箭,放风筝、郊游、敬老等活動在今天也得到了继续和发扬。

    登高望远,饮菊花酒的风俗,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但什么时候登高?什么时候饮菊花酒,它们与重阳节是否有何关连,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

    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又称“重九”节(重九之名,起源于东晋)有文字记载,九月九日成为节日是在汉代,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以辟邪延寿。又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显然,佩茱萸,饮菊花酒在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节日了。

    重阳登高的故事见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东汉时代有名的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里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桓景照师傅所说,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一看,只见所有的鸡狗牛羊家禽家畜,全都死光。桓景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们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后世的人却代代相传。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行,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阳不尽是文人雅士饮酒、赏菊、登高、赋诗的节日,也是古代妇女的休息日根据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位丁氏,嫁给同县姓谢的,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又十分凶恶残暴,常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就会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忍受不住,就在重阳节悬梁自尽了。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的,每天辛苦工作不能休息,重阳节当天,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了。”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古代还把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从此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尽管魏文帝说重阳是“日月并应,俗嘉其名”的节日,但当时人们不是把这一天视为吉日良辰,而是看成一个恐怖的日子,因此要登高、佩茱萸辟邪,离家躲灾,饮菊花酒驱除瘟疫延长寿命。

    到了唐代,重阳节又增添了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和迷人的色彩: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文化是累积的,重阳节经过二千余年的变迁,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民国六十三年内政部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阳节为“老人节”,增加了重阳节的精神内涵。

    重阳节的习俗,佩茱萸: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佩带的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中前两种为中药药材,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等功能。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没有了,但在汉代就已经有这风俗(见晋周处“风土记”)。而唐代的名诗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怀人的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被用来表示游子的心情。

    赏菊、饮菊花酒,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在历史上,旷达不羁、傲视世俗的魏晋文人对重阳节尤其青睐。因此,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重阳佳节,他(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赏菊风气的盛行。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如果说唐代没有菊花就不能过重阳,那么,宋代的重阳节就完全可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了。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有人认为菊花是中国的国花,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以咏菊抒发其胸中之情。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当时每年照例,皇宫禁中与达官显贵之家都在这时候观赏菊花;一般平民人家也要购买一两株菊花玩赏。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宋代重阳咏菊花词也是汗牛充栋,最着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