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卷阅读_36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白莲教行动的那一天,大沽口的大门几乎就是装装样子的就把这群刺客给放出了关口,就差手把手的把他们送上军舰了。

    原就酒精上头,又被吓过一番的英国水兵,骤然看见一群蒙面大盗从天而降,一时间竟有些手足无措,竟还真的被这群只持有冷兵器的刺客给弄死了好多个人手。等到反应过来时,才总算顾不得许多,用起了火-器,一时间,军舰上乒乒乓乓的好不热闹。

    驻守在大沽口的蒙族将领僧格林沁,就这么悠哉悠哉的坐在太师椅上,嘴里唱着京剧“群英会”,用着望远镜,乐滋滋的观赏完了这么一出闹剧。

    又过了半个时辰,待得这群白莲教的人和洋鬼子杀的差不多了,僧格林沁算算时间,也不能过了,这才慢悠悠的带着一群大清的儿郎杀了过去。

    自然,美其名曰“救援”,实际“收人头”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回答上章一个朋友的提问:其实并不是载淳已经掌权,军机处五大臣没有一个是载淳的人。六部之中也只有兵部在载淳的控制之下,兵部尚书曾国藩和侍郎胜保因为保皇和军费等等原因,所以格外的听话。否则载淳不会连恭亲王和户部侍郎贪了几百万两银子都不知道了。

    皇帝未亲政前并非不能批阅奏章,康熙8岁登基之后就已经开始看奏折了,也可以批,只是批复后要给辅政四大臣看,他们觉得可行,最后才可落实。就如同我之前也写道,载淳批完奏折之后,还叫李莲英送给两宫太后复批。

    (亲政之后皇帝的权利有多大,举个例子,康熙当初讨伐吴三桂,孝庄是极力反对的,但还是出兵了。这才是亲政之后皇帝真正的大权在握,而不是为了点军费啊,建设基础建设啊还要和太后吵来吵去。)

    兵部因为载淳把控力度高,所以奏折直接上达天听,不走军机处,才避免了很多风波。

    载淳的很多政策,军机大臣和两宫太后都同意,也并非因为是听命载淳,是他们这些有见识的大臣自己也意识到朝廷内部的弊端,自然会配合。

    慈禧的势力主要由醇亲王为首构成,顺带囊括了后宫内廷-内务府。

    慈安在咸丰在世的时候对于后宫就已经失势了,类似被甄嬛搞垮的皇后,不过因为她的出身好,且礼数在那,八旗贵戚,都很尊重她,所以她算是两宫太后和皇帝中代表贵族的典型人物。

    第32章大沽口军舰(三)

    这大沽口玩的这一出“借刀杀人”,其实但凡有点脑袋的旁观者,都知道里面的猫腻,大清虽然一股脑的全推到了白莲教的反贼身上去,但是那些英国高官也不都和那些只知道花天酒地的水手一样,心里一想,就知道,里面清政府即使没有直接参与,怕也是推了好一把手。

    十九世纪的英国刚刚经过了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殖民地遍布全球,此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乃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如何能忍受这么被大清摆了一道?当下就派了驻清使节巴夏礼去京城问罪。

    说到这巴夏礼,真的是不得不提一提,此人乃是英国方面驻华的外交最高代表,晚清中英之间的各种事情都可见其的身影,他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决定打进北京最直接的导火索。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原只打算打到天津便作罢,特派了巴夏礼前来劝降,未曾想,大清方面假意投降,实则借此扣押了巴夏礼为人质,这才使得英法恼羞成怒,一下子打进了北京城。

    因此,巴夏礼对大清的态度也是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急转直下,成了少见的主战派。

    当时,巴夏礼知道英国军舰事件的时候,还在上海与太平天国的使节密谈。英法列强虽然表面上偏向大清,但其实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主,自是两面开弓,都不落下。

    不过,太平天国和大清就对列强的态度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

    大清一贯提倡“宁与外贼,不给家奴。”,也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太平天国则不然,这些人虽然信奉“拜上帝教”,但就土地和对外开放的退让上完全不如清政府。自然,巴夏礼在上海碰了一鼻子灰,两方不欢而散。

    如此,他也陷入了少见的尴尬之地。

    太平天国肯定是扶不起的阿斗了,但大清看来也是小动作不断,如此,怎么样才给英国取得更大的利益,成了首要的问题。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