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蓉城行记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六)2003年8月24日 晴 青城山

    清晨如约起来,在嘉木家门口等待板筋和板嫂,不一会儿板筋的白色轿车到达,我们一行5人直奔青城山而去,途中遇上一场雨,心里有点悬,还好到青城山时虽然天气还湿漉漉的,但总算没有落雨了。

    蜀中山水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雄,三峡天下险”之著称,这四景之中我只去过峨眉两次,如今站在青城山下,放眼望去,即刻被山上的植被所倾倒了!只见山上层峦叠嶂,古树参天,灰色的天幕在墨绿的古树晕染下,只觉得越发的遮天蔽日,虽是上午却不见晨光明媚,眼前呈现的分明是偌大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整个世界此时只剩下了浓厚的青黛和碧绿,空气中的湿度把色彩的界限抹开,浑然在一起的青绿影影绰绰把个“幽”字烘托得淋漓尽致!

    川黔的山水果真迷人!在高海拔的云南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因为离天很近,在低海拔的江浙一带可以看到小桥流水,因为离水很近,在中海拔的川黔才是真正看山水的最佳境地,这里的环境太适合山川风化,水木衍生了。山之雄伟在于包容的浩瀚,在川黔的大山里,你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植物共存,而每一种植物又有自己的生存自然,这些植物随着自己的适应性构筑了大山的层次,使巴山的胸襟广博而厚实;水之渊博在于映照的碧透,在川黔的流水中,有滔滔轰鸣的江水夹带泥沙俱下,其声势活脱脱就是川人的泼辣,也有依傍青山的河流,倒映蓝天碧树,画舟载两岸翠啼,是骚人墨客的情趣,还有一条白涟自山的顶峰飞溅而下,水汽升腾,溪流到处,春暖花开,温泉怡人,令游客流连忘返。水的善变使蜀水显得更精灵清澈。山中听水声,观树木,参庙观,胸中空空荡荡,思绪飘飘渺渺,红尘迷迷茫茫,确实隐逸山水,回归自然的心思便油然而生。

    青城山的名人足迹实在太多了。我们乘缆车上了山顶,在上清宫首先看到的是蒋介石先生亲笔题词,在总裁“上清宫”的墨宝下,板哥带大家用大家用川音念着“蒋总裁”拍了一张合影,也算对蒋先生的瞻仰。在上清宫门对面,横有一照壁,上书道家思想经典“大道无为”道家崇尚自然,讲究顺其自然,竟然在道观之中我们还尝到了青城山老腊肉,没有佛家的自律,没有佛家那种明黄大红的宗教浓彩,在一片清幽青翠的山林中,我觉得我有点被道家的清新点拨了。

    上清宫里有位壮年在卖埙,板哥早就想买一个,我们一行人都去试了一下,却怎么也不能把那埙乐吹奏出来,这个形体像鸡蛋一样的乐器在肚子上有几个眼,类似笛子,用气在顶部,可是吹奏很难,我们不是吹得只剩气音本声,就是吹得像鬼哭狼嚎,只有板哥还略略吹出一点埙音,那卖埙的壮汉实在看不下去,做了示范,他说吹埙要面带微笑,上唇下唇微圆,气从丹田而出,心静气自然静,平缓舒坦。他吹得是古曲,气流推出音律,一阵幽怨的类似箫笛的音律在宫中荡漾开来,呜呜咽咽似乎道出了道家追寻淡泊和清凉的意境。

    上清宫还因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居住了两年而更负盛名。我曾看过一本张大千传记,书中说大师在青城山居住了约两年,两年中大师在此画了1000余幅山水、花卉水墨画,书中评说,大师自青城山之后,其艺术生涯进入了他盛年创作高峰。青城山青翠欲滴,高树密林,暮鼓晨钟,道观清凉的景观和大师的长须飘拂,一袭黑袍,青鞋布袜,清风道骨的形象真有些合二为一呢。上清宫内的“麻姑池”和“鸳鸯井”题词就是大师所书。

    我们在上清宫吃了午饭,当然点了“青城山老腊肉”非常可口。这1600米海拔的山顶实在太湿润了,餐桌餐椅表面竟是细蒙蒙一片水渍,屋檐、树枝下也在滴着水滴,我们几个凡夫俗子很惊讶居士、隐士们能这样湿凉的居住环境里生活。在殿上和大师居住过的几间房屋里挂了许多水墨画,据也是俗人的一位卖画人报价,有上至几千元,下至100多元的花卉动物山水水墨画,不知是谁的作品,板哥在一幅小鸡图前流连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下手,那卖画人起先热情倍至,给予优待,让我们观看了大师的碑刻,后又推出另一幅不好看的小鸡图,说前者小鸡图要4000多元,而后者只要200多元,便宜。看我们迟迟不掏钱,他热情便瞬间荡然无存了。在“天下幽”的道观中遇此卖画人,实在败兴!

    离开上清宫,板嫂建议:不坐缆车了,坚决步行下山!我们大家肯定附和了。

    一行人走出上清宫大门,再回头望望,门柱上一对联曰:“境入上清,半点红尘飞不到;坛关无垢,满天花雨洒香来。”果真“半点红尘飞不到”吗?如今,游人如炽,哪里还有“飞不到”之地?到是“满天花雨”还是四时如约而至,道家的“大道无为”也是各人心中不同的领略罢了,还是应了“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吧!此时,板哥也来了一句总结:“无钱不来青城山,有钱还来青城山。”大约我们是有小钱来了青城山,我想,倘若我有大钱,确实也要再来青城山的,悟道之事无穷无尽啊。板哥的总结获得十分赞同,我们哈哈大笑,沿着山道一路下山了。

    据说,青城山景区内有36峰,72洞,108景,前两个数字皆是9的倍数,后一个数字是天干地支搭配的数字,这又是玄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感叹我辈学问的荒芜。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了,不可能峰峰洞洞景景齐观,只能顺着主要山道见观即拜谒,不能再去看“旁门左道”了。

    走路的游人真不少,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坐滑竿的反倒是小姐、年轻太太和年轻先生居多。我从高原来,昆明海拔和青城山差不多,我感到脚力轻松极了,只是这密林深处毕竟还在成都的湿闷气候之下,加之虽然是下山,却也有些七高八低的阶梯小道,一路走着,依然汗水不断,混合着空气中的湿润,头发、衣领全是湿的,凉风习习,顿生清凉,又在满山的碧绿、油绿、墨绿中行走,透过树枝观一点青灰的天空和山峰,我又置身在偌大的水墨画中了,心境的舒坦自不必说。

    道家崇尚自然,道观经常是依山而建,依洞而生的建筑,我们中途歇脚的一个地点就是建在一个大山洞里的道观,再往山下走就到了天师洞,沿途围绕名人的古迹真不少,有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的降魔挪笔槽、试剑石、手植银杏树有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还有军阀吴佩孚等人的题字一座青城山真是留存了了古往今来名人志士,骚人墨客,伟人枭雄的种种遗迹,各类情操以山为证。一路上道人也络绎不绝,我觉得比在娥眉山看见的和尚多,我脑海里老想着金大侠那些对“牛鼻子老道”的描写,那令人厌烦的“牛鼻子”没有看见,到在天师洞遇见几个“高鼻子”的洋道人,也不知他们信奉道教是真是假?一个个青衣黑背心,头发也盘在顶上,还背着道家挎包,在一个水帘下,小笛韵还去看他们在水中打坐。在天师洞我们看见一个非常俊俏的道姑,宽大的道袍越发陪衬了她的俏丽,盘在头上的发鬏让我看出了妩媚,唉!我到底还是凡夫俗子,在山水中似乎摆脱了尘垢,看到人,我又生出尘念了。

    一日的青城山之旅不能忘怀,有钱,我还返青城山,也许那时要多住些日子了,青城山丰富的人文景观非一日能游览尽兴,何况爬这类地海拔山非常的适合于我。

    回到成都,板哥带我们到大蓉和瓦缸酒楼美餐,又“fb”了!这里真是名声在外,餐厅外排队等候,餐厅里桌桌满席。这回板哥给每人点了一根筒子骨,那菜单上的广告是:“骨折志不折,傲然而立,敲骨吸髓,自尊享受。”哈哈,我觉得这个“fb”理由好笑极了,我们带着一次性的薄膜手套,含着一根吸管,感到味道不如“架势”好,其实我们家里也经常“敲骨吸髓”小笛韵和她父亲是主力,这种家常吃法一经上了宴席,味道自然就多了人工添料的香浓,到不如家里熬出来的汤那么鲜甜滋润了。后来我回到昆明一个月,听说成都大蓉和到昆明来开分店了,我想起成都大蓉和餐厅的爆满,不知道在昆明会怎样?昆明人的生活习性和成都人相似:懒散悠闲好吃。昆明人也会喜欢大蓉和的。

    辞别了板哥板嫂,看到板嫂疲乏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想着嘉木也是多次去过青城山,由衷的感谢“川帮”各位主人盛情相陪。明天是星期一了,主人们不能再陪我们玩耍,我和小笛韵安排了去三星堆博物馆游览。

    (七)2003年8月25日 晴 三星堆

    来到蓉城已经第五天了,按照往返计划,明天就要“打道回府”今天做了紧凑安排,上午我和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