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还要更少些,虽然新鲜度直接拉满,但评分却只有7.2,不过,总也是及格线以上的,大家并没有完全的不用脑子的一味批判。
但商业爆米花电影的能量从来都是满足观众,对此,莱曼始终有着清晰的理解。
商业导演与艺术导演的分界线是那样的模糊,又那样的泾渭分明。
自从好莱坞拥抱资本之后,这条线就更加的摸不着了。
而对于大部分的影迷观众来说,他哪里管什么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能看的满足,值回票价,精神需要,那就是好的。
可这又回到电影最初的原点,如何去讲一个虚构的故事?
什么后现代,什么双线,怎样的叙事手段不重要,什么商业,什么艺术,影片的氛围才重要。
影评人最常爆喷的迈克尔-贝,人家已经是一线导演了。
无论怎么调侃,怎么吐槽他的电影里永远不会缺少的爆炸场面,甚至影片评分从没有上过8,最低的连及格线都没有,但人家的作品总是北美破亿,破两亿,未来还会全球破十一亿。
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应该还有加上观众最直观的态度,转化成数据的话,那就是票房成绩。
票房高的,不一定多么优秀,但一定不会差劲。
11月10号这一天,也是电影北美公映的一天。
如果有人能从全美范围内调查的话,那么他们会发现,此时挂着《湖中水怪》海报的影院里,不时排起了购票长龙,而在越繁华的地区院线,发生这一现象的就越大。
院线经理不断的向总部汇报,要求扩厅,调度拷贝;
总部汇总之后,立马着手加馆放映事宜,并通知华纳、萤火虫配合行动;
华纳的人还在不停的炒热声势,造成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路人观众。
这是某种融洽的循环,也是卖座电影最显著的循环。
经过昨夜并不算优秀但也绝对不差的午夜场成绩,当太阳升起之后,看完电影口口相传或者在网络上充当自来水,以及合理的引导之后,《湖中水怪》毫无难度的成为了11月的爆款,受到观众影迷的追捧。
影厅满座不是难事,上座率不及格才是难事,尤其以首日公映最多的铁杆粉丝想要一睹为快,并不缺少观众基数的情况来看的话。
换句话说,灾难电影要就拍不好,拍好一定爆。
无论是《后天》、《独立日》、《大白鲨》......这些例子都在说明观众对此类作品的接受程度有多么容易。
也就像原版《汉江怪物》以不多的预算成为韩国影史榜单第一的电影,还维持了六七年,打破观影人次,创造新高。
而莱曼的这个版本,不仅更加贴合好莱坞本土气息——原版就带着好莱坞流水线的味道,剧情更加丰富,预算更多,各种布景、特效、画面层次都比原版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又凭什么不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