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崔燮从李家听了满肚子诗法,最后只记下了一句“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李老师拿杜甫、李白、王维的诗作例子,讲怎么做“淡而远”,又讲后代诗人得前辈精髓的。父子两人一会儿王安石得之,一会儿杨维桢得之,崔燮微笑着坐在旁边听他们讲什么“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自己怎么也没听出那些诗相似在哪里。
李东阳跟儿子心有灵犀地点评宋明诗家,回头再看看眼神游移,一看就是不开窍的弟子,心里蓦地生出几分张斋长看两个儿子答卷时的无奈。
这孩子于诗词一道真是没什么灵气了。
李老师恨其不争地感叹几声,指着崔燮说:“要不是你明年要考会试,我立刻就限你辨体读诗,一月限读一体,尽诵汉唐诗,应答作文也都只许用古诗作,作完我再指点你修改……”
不好,这真要把李老师从素质教育逼成应试教育家了!
崔燮束手受训,心下颇觉着对不起老师,低着头说:“弟子读书以来,皆是以科举为重,读的诗的确少了些。这场会试考完,无论成不成的,必都要用心诗词,不坠恩师文宗之名。”
李老师冷笑一声:“等你进了翰院,还要读书三年呢。到时候不管分到谁教导你们这些庶吉士,我就叫他帮忙盯着你读诗,就不信没有教出你来的一天!”
老师这想的也太远了,他能考中二甲就是祖坟冒青烟了,还馆选庶吉士……崔燮二话不说,先站起来行个大礼,谢过老师吉言,坦然接受了这种填鸭式学诗法。
李老师摆了摆手,心累地说:“一般学生背会了韵书、对类就学作诗,都觉得作诗、对对子比作文章容易,宁可作诗也不作文。唯有你成天作文章作得起劲,又编什么科举必读书,叫你作个诗倒要为难煞你,也不知你那蒙学是怎么读的。”
他穿过来时,小崔燮都读完蒙学了,他就只自己随便背了几本书,古文基础几乎都是四书五经打下的,当然跟别人不一样。
被李老师伤害了一顿,他就忍不住再想伤害伤害别人,回家后就把两位弟弟叫过来,跟他们分析上回出卷子的问题。
卷子上的题目出得不均衡,没做到每卷几个知识点,题目难度也是天马行空,有的填空题甚至题干都出错了——这个问题自然是崔衡犯的,和哥叫陆先生从小把在手心里教了几年,自不敢出这样的错。
崔衡闷着一口气,翻着眼珠说:“我从你、大哥你回家后,一直在读《礼记》,陆先生讲的也是四书,蒙学的东西哪儿都记得那么清楚了!”
记得不清楚你还有理了吗?崔燮看了他一眼,教训道:“蒙学才是读书的基础,你连文字韵部、对仗都不知道,如何做诗?作文章时如何写得好八比出句对句?学得不好就重学,你在陆先生面前也敢找借口么!”
敢找就真要揍了!
崔衡还是知进退的,哼哼两声,老老实实地低下头说:“大哥教训的是,我重学。”
崔燮微微点头:“这态度还像点样。”
教训了这个不老实的弟弟,也把老实的叫上来,教他们出题的规则:“你们上回出的题太粗糙了,天马行空,想到哪儿出到哪儿,虽然考了不少,却考不出学生真正的水准来。要考就要考关键处——
“譬如三百千,多考中段,少考前后,因为人背书时前后记得牢,越是中间的越易忘;譬如史书,便考与经书相关的人物、时事;譬如韵书,叫他们从几个字中挑出属于同韵或某一韵的,多考宽韵、少考窄韵,毕竟你们这些学生作诗词时,先生大多指宽韵,窄韵用得少些……”
他说的不仅是出题法,读书时按这读也比较有效率。两个弟弟不知听没听进去,反正他说一句就应一句,眼神晃动,怕是已开始考虑该怎么给师侄出题。
崔燮对他们的出题态度还是满意的,含笑点头,吩咐道:“月底你们师侄还要再来,到时候你们做师叔的,每人不得出一套考卷以示关怀?去看看蒙书,重出卷子,另附纸写出答案与要考察的地方,你们师侄每来一趟就给他们一份。谁出得好,过年时我叫人给他做一身三国英雄的袍服,想要谁的都可任意挑;明年六才子进京,还叫六才子给他题诗。”
咦?
不光是折磨他们,居然还有奖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