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症结,便不知如何劝起。既然如此,我便时常去亲家那里,与她多说说话,总归我们年纪相仿,还能说得来。”此后,杨夫人果然时时到梅夫人处与她说话,劝她保重身子要紧。
就是梅夫人自己,病了这一场病也不是没有感悟。最初她不过想往儿子房中塞几个人,但儿子没有在意,却不意引得丈夫动了心。为了将这心收回来,她又抛出了新的诱饵,丈夫是忘记了旧人,可更是忘记了自己,两夫妻渐行渐远,当年的恩爱早已经消失,现只形同陌路了。
恰逢此时杨夫人过来细细地与她分说,梅夫人终于听进了几分,亦知丈夫的心恐怕回不来了,再听到自己即将有孙儿辈,总算勉强打起精神,身子也略好了些。
杨夫人又悄悄告诉枇杷,“你婆婆虽然是因为插手你们房里的事才引发了这许多事,但是她总归是淳哥儿的生母,你就是心里再不快,面上也要对她好些。”
枇杷一笑,“娘,你太看不起我了,我现在真不记恨她,也愿她能好起来。”
杨夫人原知道女儿虽然心胸开阔,但是却向来恩怨分明,对梅氏这个婆婆也一向不大看得起,现在听她这样一说,便觉出她的不同,亦笑道:“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样了,心软得多了。”
“他也这么说。”
小两口甜甜蜜蜜的,枇杷也喜欢言必称王淳,杨夫人听在耳中,高兴在心里,却又不敢笑,怕女儿臊了,只将自己在营州为未来外孙做的衣服一一拿出,“你看看,喜欢吗?”
杨夫人先前最喜欢打扮女儿,现在又将心思移到了外孙身上,还没出生的小人儿,她就拣了最漂亮最舒适的衣料做了好多的衣服,有厚有薄,有男有女,现在摊出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真好看!”枇杷惊呼,却又道:“只是太小了吧?”
“你哪里知道,新出生了孩子就这么大。”
枇杷不敢反驳,又数了一下,足有十几套,便笑道:“做了这么多,倒是尽够了。”
杨夫人却并没有真听懂枇杷的意思,只笑言,“小孩子长得快,这些衣服很快就会小了,到时候我还会帮你们做。”
就在这样的企盼中,枇杷生下了燕地国主的长子,杨夫人亲自坐镇产房,却也没什么可忙的,一切都太顺利了,从枇杷说出肚子有些疼时起,不过才一个多时辰,孩子就产了下来,一落草就高声大哭,让房内房外的人都喜笑颜开。
“真是个结实的小男孩,哭声这么大!”杨夫人抱着外孙子给女儿看,“这孩子长得多好,我看着像你的地方要比像淳哥儿的还多些。”
枇杷生了孩子并没有如寻常产妇般力尽昏睡,而是依旧精神十足,赶紧伸手要抱儿子,又一面疑惑地问:“我怎么只生了一个儿子?”
“你这是什么话,难道还想生几个?”杨夫人说着,并不将小婴儿交给枇杷,“你还不会抱,等你收拾好我再放在你身旁。”
既已平安产子,大家都喜气洋洋,将产房收拾好,又把国主夫人重新挪到干净的床上。这时王淳便终于也获准进来看妻儿,先看一眼岳母手中的儿子,自然喜不自胜,再走到里面床边,满面春风地笑道:“我原以为会等到天明,没想到这样快就生了,枇杷你可还好?一定累得紧吧?已经备了人参鸡汤,赶紧让人送进来,我来喂你喝。”
一眼瞧见枇杷竟然略带了些愧色,轻轻拉住他的衣襟道:“都怪我洞房夜里睡着了,否则我们一定能一次生好几个儿子的。”
王淳第一次被枇杷问这样的问题时,确实也是疑惑的,但是他还是很快弄清楚了,但见枇杷竟然真信了,每次投怀送抱的时候还极为主动,也就没有说出来。后来更是时常顺着她的意思说到肚子里的孩子们,现在生已经生了,没想到她竟然还记着呢。
只是这样的事让别人听到了有多不好,王淳悄悄瞄一眼岳母,只见杨夫人根本不看他们,只是一叠声地吩咐下人,“去给老国主送信,给老夫人送信,再多多准备喜蛋喜饼喜钱,明天府门一打开就散出去,给孩子祈福!”
王淳便悄悄在枇杷脸上捏了一下,凑到她耳边道:“没关系的,我们还是有好多机会呢。”
☆、第223章哭笑不得
这一年燕地从年初就喜事不断,新国主即位,平税减赋,燕地欢腾,紧接着就是少主出生,国内大赦。
燕地形势大盛,而做为燕地中心的德州,北有营州范阳挡住大漠,东有武川抵御大梁,南有大江为天然屏障,东临大海无外敌之患,更是在多年休养生息之下,百姓着实富足起来。又以粮食、丝绸、鱼盐之利,广开贸易,引得天下富商云集,远胜大梁之都。
举国陶然之下,国主和夫人却将将大半心思放在冶铁、练兵上。燕地越是富庶,国力便越是要加强,否则岂不就是怀宝之小儿,任人抢夺?且周围各处,正是烽烟不断,危机四伏。
枇杷满月之后便搬到了庄子上,燕地新组建的铁骑就驻扎在此地,以先前她陪嫁过来的营州铁骑为基础,购买骏马、锻造武器、操练将士,每日里忙得不亦悦乎。
王淳反倒没有枇杷事情多,他便每于三日的大朝会时回到国主府上,其余日子便随着夫人住在田庄里处理国事。为了方便,又将庄园隔出一些房舍做为值守之处,分给每日一起讨论政务的臣子们使用。
虽然如此,但很多朝臣或者家眷亦多在城外置办庄园房舍,加上铁骑大营,一时间,德州城北这一处竟然异常繁荣起来。
这一日枇杷从外面回来,见王淳正抱着儿子哄着,便赶紧接了过来,“路上有些事情,竟然晚了,儿子一定饿了。”说着解衣喂奶。
原本王家一贯都是用奶妈的,可是偏枇杷生了儿子却要自己喂,她又有自己的道理,“我们营州人都是由母亲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所以才个个长得强壮,比京城里娇养的世家子弟都健康得多。”
梅夫人固然反对,但是杨夫人却站在女儿一边,“当年我生了孩子也都是自己喂大的,更觉母子连心,且枇杷奶水这样好,就让她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