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日军发起打通津浦路的战役,国军在李宗仁将军指挥下,取得台儿庄大捷,严重挫败了日军速胜的企图。日军随即集中8个师团的兵力,再攻徐州,寻求与国军进行会战。国军避敌锋芒,由津浦路向西南方向退却,日军开始逐步西进,战火燃向合肥、安庆等地,武汉会战迫在眉睫。
罗毅、许良清等对突击营进行了整编,重新补充各连队的人员,完善建制。突击营威名在外,招兵更加容易,王大成和乐家林像挑女婿一样对报名参军的人员进行选拔,突击营的人数迅速恢复到1500人以上,每个连队的人数达到近300人。这其中还不包括朱山镇和竹园镇的地方守备部队,这些守备部队的战斗力虽然不及突击营的正规部队,但与一般的国军杂牌部队相比,还是胜出不少的。
结合在南京保卫战中获得的经验,许良清制订了新的训练大纲,针对日军的作战特点对部队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南京一战,突击营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知识都需要加以整理和传承,形成一支部队的作战传统。打过仗的部队和没打过仗的部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现在突击营虽然不敢说是身经百战,但好歹也不再是初出茅庐了。
罗毅一门心思地专注于解决突击营的装备问题,趁着日军还没有封锁中国南部沿海的港口,罗毅花费了一大笔钱,通过军火贩子史密斯从美国又进口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各种弹药储备充足,能够支撑起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耗。
在所有的进口货物中,数量最大的当数十吨*zha药。在罗毅开出采购清单时,史密斯吓了一大跳,要知道,一枚手雷里的装药也就是五六十克的样子,十吨*能够制造20万枚手雷。
吃惊归吃惊,十吨*还是如期地运到了朱山镇。罗毅来到朱山镇军工厂,把厂长林祥信和总工程师李文仪找来,给他们拍出一叠需求单,说:“你们按这个单子,把这些装备研制出来,大量生产,我要让鬼子尝尝我的厉害。”
李文仪拿着单子逐项看着:“手雷,火箭弹,爆破筒,飞雷筒这个飞雷筒是个啥玩艺?”
罗毅呵呵一笑:“所有装备的详细说明,都附在后面呢。这种飞雷筒,我过去听人说起过,是用大汽油桶作为炮筒,里面装上发射药,引发之后,能够把十五公斤重的zha药包投出500米远。具体怎么实现,我就不知道了。”
“十五公斤?”李文仪直咂舌“真有这么多zha药,方圆几十米就没有活物了。”
“正是如此。”
“这个我得研究一下,万一发射不出去,在自己这边炸了,可就惨了。这个在工艺上有点麻烦。”李文仪挠着头说。
罗毅道:“李总,你可千万别把问题想复杂了,据我所知,发明这东西的,好像就是一个乡下的铁匠,人家可没有你这么高的文凭。”
“你能把这个铁匠请来吗?我要向他好好请教一下。”李文仪由衷地说。
“这个有点难度”这回轮到罗毅尴尬了,在历史上,这种武器发明于1947年,是缺乏重炮的解放军被逼无奈想出来的办法,罗毅不过是剽窃了后人的创意而已。飞雷筒的发明者虽不是什么铁匠,但好像学历也的确不高。
“我再看看你的单子,防步兵地雷,防战车地雷,防工兵地雷,延时地雷,定时地雷,闪雷,跳雷你这个研究任务也太重了吧?”李文仪吸了一口凉气“有些技术我倒也知道,不过自己制造,还是需要进行反复试验,确定生产工艺。有些技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都不知道如何下手呢。”
罗毅说:“李总,现在是战争时期,时间不等人啊。”
“那也不行啊,科学工作还是有自己的规律的,不进行多次实验,一种武器是不能定型的。罗营长,能不能上哪找一些技术人员来帮忙啊?”
罗毅摇摇头:“这兵荒马乱的,上哪找技术人员?”
他话音未落,邵平跑过来向他汇报道:“罗营长,营部来了一群人,点名要见你呢。领头的是个戴眼镜的老头,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有学问的样子?”罗毅眼睛一亮“林厂长,李总,走,你们跟我一块去看看。说不定是突击营威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