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地扎好之后,张三召集了主要人员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建设新家园。张三定下调子,大家集思广益尽量做到各方兼顾。
与会主要人员包括张大锤、周总旗、李总旗、宋思明、少年兵三个什长,周大婶和新流民的代表杨玉昌,这人就是昨天回张三话的那个流民。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明确管理,接下来我会把营地分为军府和民府两个部分,主事人都将由我担任,我会指派副手协助管理。然后便是商议现在最需要完成的工作。第一个是建房,天气渐凉如果没有房屋,日子会很难熬,所以建房是最优先项目,第二是垦荒,第三是工坊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他的事在遇到的时候再讨论,先议第一项,谁先说?”
“我先说吧,”张大锤第一个发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制作工具,无论伐木,建房还是垦荒都需要工具,我建议先把作坊立起来,制作一批急需的工具。”
“我们现在最缺什么工具?铁器方面您是行家!”
“伐木的锯子,挖土的铁铲,垦荒的铁犁头,烧砖需要的砖模都是急需的!”
“除了工具,还有什么是急需的?”
“我觉得御寒的衣物要抓紧准备,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鞋,衣服也是勉强遮体,要抓紧时间缝制冬衣!”周大婶作为与会唯一的女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大婶的问题提的很好,可见平时是做了功课的,你们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时要多听听你们手下人的建议,总有一两个建议是好的,合用的,不要像个大老爷似的高高在上,宋伯伯把库里所有的布匹棉花和皮毛都调给周大婶,周大婶负责组织所有妇女制作全体人员的冬衣和鞋子。”
“喏!”受到表扬的周大婶大声应喏,声音比平时都大了很多,被肯定的感觉很舒爽。
受到周大婶被肯定的激励和重用,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但又没想到好的问题,一个个抓耳挠腮的苦思冥想,这是张三的目的,树立榜样,让人争相效仿!
“少爷,小人提个问题,小人别的不会干,只会种地,如何才能提升开荒之人的积极性是一个问题,开垦出的土地最后怎么分,归谁所有,如果做多做少都是一样的待遇,会影响开荒的效率的!”流民首领杨玉昌问道。
“首先强调一下请不要叫我少爷,我也不想当少爷,可以叫我张三,或者先生,或者张三先生,老杨问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开出的土地归谁所有,每户能分多少地?我想这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毕竟土地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活下去,对不对?”张三笑着问道,这个问题他早就已经有了答案,毕竟后世有太多成熟的范例!
所有人都点头称是,这毕竟是这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老营的人还好一些,毕竟刚刚分了一些粮食,现在一直集体吃饭,自己的粮食还存着,可新来的流民就是彻底的赤贫了,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一无所有。
“我们这里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公地,归未来成立的民府所有,但是每个人都有耕种十亩土地的耕种权,这十亩地你只需要缴纳收成一成的赋税!不再有任何其他的负担,农闲时会有劳役,但是出劳役民府会付给你们一定的钱粮,也就是说如果你家五口人那你就能拿到五十亩地的使用权,这个权利不可转让买卖,人死收回再分给新出生人口或者是娶进门的媳妇。在属于你的耕种期间,任何人没有权利改变你的土地用途,也不能非法转让你的土地,买和卖都是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是说除了不能买卖之外,其他的都是你的权利,即使有一天民府要征用你名下的土地,也要给予足够的补偿。”
“未来我们治下的土地都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耕地,一种是非耕地。耕地不能用作非耕地目的,非耕地也不能用作耕地目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就是垦荒有什么好处,只是白干活吗?我这里肯定的告诉大家,不会的,每个家庭首先要保证开垦足够自己家使用的耕地,这些地不会给任何补偿,超过人口数的土地每亩给粮五十斤,开多少给多少绝不拖欠。”
“有人说我要是想多种地呢,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你可以向你所在的村子申请公地,当然这些地的成本要高很多,因为你不但要负担赋税,还要交给村里一份租金,租金不得超过赋税的两倍!”
“开荒时的口粮暂时会由民府借贷,自己吃多少向民府借多少,这是必须要还的,但民府不会收取利息,也就是说借多少还多少就可以了。大家听明白了吗,你们下去后要把民府的条令解释清楚,不能发生不必要的误会,耕地的事暂时就说这么多,遇到问题再解决。”
“谁还有什么建议?可以提出来!”张三接着问。
“先生,从边墙下来的时候我看到那废弃的边墙上有很多砖石,我们能不能拉回来用作建房使用。”李总旗问道。
张三听得头皮发麻,这要是让后世文物保护者知道,竟然把历史古迹拆了回去建房,自己会不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像焚书的祖龙,卖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一样,自己也会多一个古迹破坏者的称号,不过这个想法很对张三的胃口,张三甚至想把所有的边墙全部拆掉,以后的华夏永远都会用进攻代替防守!
“这个办法好,能暂时解决我们缺少建房材料问题,拉下来的砖石都用来建设公共建筑,比如粮仓,库房,公事房和兵营学校。至于民房暂时先用土坯建造吧,不然成本太高会增加大家的购买难度。请你们记住所有的物资都不会白给你们,都需要付出劳动来换取,多劳者多得,不劳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