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博士头衔,因而受到具备上述条件的人的轻视。
他与胡拾同岁,同时进北京大学,胡拾前呼后拥,风光无限,而他则被批评思想浅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留学背景,没有博士头衔。
他因此憋了一口气,发誓出国留学,挣个博士学位,堵住别人的嘴!
于是,在1920年2月,刘半侬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携妻女到英国留学。
这说明出国镀金的重要性。
无论是新文学派别内,还是在社会上厮混,都是如此。
林子轩如果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也不会出声支持他,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圈子。
看起来很势利,却是真正的现实。
这一次,他的《乱世佳人》在美国热销,又赢得《老人与海》的版权,自然在国内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
毕竟,以前还没有中国人写的小说在世界上获得如此赞誉过,当然这是指还活着的作者。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英译本,据说翻译的乱七八糟,导致外国人和中国人看的不是同一本《红楼梦》,不过还是在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刚刚传来季鸿明是《老人与海》作者的时候,报纸上甚至称呼他为中国文坛的希望,此刻林子轩载誉归来,报纸自然是要夸赞一番。
这得益于《新闻报》对整件事的跟踪报道。
如此曲折离奇的官司,几乎可以当成故事来看了,特别是最后用放电影的方式找出真相,在读者看来有点看《包公案》的意味。
对于有声电影,中国读者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才觉得新奇有趣。
读者喜欢看,报纸就愿意刊载,记者们也四处寻找和林子轩有关的新闻。
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当美国有关林子轩的新闻热潮消退的时候,中国这边的媒体才刚刚开始热炒。
记者打听到林子轩所搭乘的邮轮,估算了时间,在码头上等候,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只是如此一来,林子轩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自古文人相轻,就有人看不惯别人的好。
有人开始找麻烦,批评林子轩写的小说都是讲国外的故事,对国内的民众漠不关心,这样的文学家不要也罢。
还有人觉得林子轩抛弃了传统文化,写的文章直白无趣,毫无文采可言,这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恶果。
这是在批评《老人与海》的文笔不好。
甚至有人直接骂林子轩崇洋媚外,在国外写艳情小说,丢人现眼。
这人根本没看过《乱世佳人》,就从小说的名字上自己脑补,说这是一部艳情小说,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他直接拿《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来说事,认为林子轩只是把这个中国故事放到美国的地方重新讲了一篇。
他还非常好心的提醒美国人不要被林子轩骗了。
对于没看过《乱世佳人》的国内读者来说,听了此人的介绍,也被混淆了是非。
这就是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林子轩不知道他刚刚回到上海,在面对赞誉的同时,也面对着攻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