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臣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御辇的门帘被人掀开了,披着貂皮大氅的宣德帝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李巡抚,难道你不知道此去劝降有性命之忧?”环视了一眼周围的众臣,宣德帝的视线落在了李云天的身上,不动声色地问道。
“皇上,汉王性格孤傲,只要他肯让臣进城就绝对不会杀了臣,对汉王来说他的名声比臣的性命重要。”
李云天冲着宣德帝一躬身,朗声回答,“如今山东的战事即将平定,臣觉得不宜再动刀戈,倘若汉王肯降,那么新年之前平叛的将士们就可回家与家人团聚。”
宣德帝闻言心中不由得一阵欣慰,看来满朝文武中就李云天清楚他的心思,故而挺身而出,阻止那些将领攻城。
其实,杨士奇等文官未尝不知道宣德帝不想在乐安城大动干戈,可是面对叛乱的汉王,谁又敢阻止攻城去捉拿汉王?万一汉王晚上突围逃走,那么这个罪过可就大了!
况且这也容易贻人口实,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当做与汉王勾结的罪证,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受到攻击,被污蔑为汉王叛乱的同党。
李云天这次敢站出来,一是因为他在平叛中立有大功,又三番两次坏了汉王的大事,自然不可能是汉王的同谋,二是他有九成把握劝服汉王,这才冒着生命危险亲身入城博一下,想要和平解决乐安城的事情。
“李巡抚,朕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你了。”见李云天心意已决,宣德帝沉吟了一下,宏声说道,“只要汉王肯降,免去乐安城百姓刀戈之苦,朕就能法外开恩留他一命。”
“臣领旨!”宣德帝说完就转身走进了御辇,李云天见状连忙跪在地上高声说道。
随后,宣德帝的御辇在众臣的簇拥下前往乐安城城北的明军军营,军营中已经搭建好的一个大帐,在乐安城被收复前他将住在这个大帐里。
杨士奇和张昊等人都曾劝说宣德帝去武安县县城下榻,毕竟武安县县城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安全性都远高于军营中的大帐。
不过宣德帝拒绝了他们的这个建议,他要留在乐安城外亲眼目睹明军收复乐安城,同时也是鼓舞了明军的士气。
虽然大帐里的住宿条件差了一些,但安全性却毋庸置疑,因为城北大营驻扎了数万明军精锐,固若金汤,汉王要是晚上派兵前来偷袭,绝对是有去无回。
恭送宣德帝的御辇离开后,李云天立刻着手开始布置劝降汉王的事宜,他并不打算立刻进乐安城,在此之前有一些事情他必须要做。
很快,那些在黑牛镇被俘虏的叛军士兵出现在了乐安城城外,远远地向城墙上的叛军喊话,告诉他们宣德帝此次平叛只惩首恶,胁从不究,让他们放下武器投降。
不仅如此,由于城内叛军大多数都来自乐安当地的军户和民户,故而李云天让人将一些城内叛军的亲属找来,围在城外苦口婆心、声泪俱下地劝着城内的叛军投降。
一连三天,乐安城四个城门外面都聚满了劝降的叛军俘虏和叛军亲属,不停地向城里的叛军喊着话,而且叛军亲属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种情形使得城内叛军的心理受到重创,人心惶惶,斗志全无,整个乐安城被惨云愁雾所笼罩。
汉王本以为宣德帝会尽快攻城,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不成想明军竟然玩起了心理战,使得城内叛军士气越来越低迷。
面对眼前的这种局面汉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开始的时候那些劝降的叛军俘虏和亲属在城上弓箭手的射程范围外,后来逐渐向城墙靠近,聚集在了护城壕沟前。
城墙上的一些叛军在城外劝降的人群中看见了自己的亲人,见亲人哭泣着求他们投降,不由得潸然泪下,暗自落泪。
有一名叛军千户想要让叛军士兵向城外劝降的那些叛军俘虏和亲属射箭,将那些人赶走,不过出乎那名千户的意料,叛军士兵们竟然拒绝这样做,而且为此还和他的亲兵发生了冲突,最后不了了之。
鉴于此,汉王不得不将本地籍贯的叛军士兵调离了城墙,全部换上了外地籍贯的士兵守城。
为了避免刺激到城内那些本地籍贯的叛军,汉王下令禁止向城外那些劝降的人射箭,只要他们不越过护城壕沟就任由其在那里折腾。
第三天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明军万箭齐发,向乐安城里射了一通箭雨,吓得叛军慌忙登城防守。
不过,等叛军到了城墙后射箭的明军已经离开,很快就有人发现射入城内的箭支上都绑着一个纸卷。
纸卷上的内容很简单,明军开出了活捉或者击毙汉王和朱恒、王斌等重要叛军将领的价码。
其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