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叛交趾的十二万明军被叛军击败,死伤惨重的消息传回京城时后,朝野震动,整个京城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兵强马壮的明军竟然这么快就败了,而且还败得如此凄惨,一时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视交趾叛军如洪水猛兽。
太子太傅、征虏副将军、交趾总兵、安远候柳升战死,太子少保、军阁次辅李庆和保定伯梁铭病死,再加上少保、军阁次辅陈洽自刎而亡,大明这两次平叛交趾可谓失败至极,一下子就失去了四位勋贵重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讲武堂处理军户的事宜,讲武堂下属的山东军户此时已经陆续迁来了京畿,并按照李云天先前的规划住进了各自所属的村镇中去。
骁武军初始时一共有两万五千多人,依照规定那些战死者和致残者的家人将脱离军户转入民户,不过李云天允许他们前来京畿与讲武堂的军户混住在一起,享受与那些军户一样的待遇,使得几乎所有转入民户的家庭都随之迁来了京畿。
待遇不多,也就四条,看上去很简单,不过在别人眼中却是匪夷所思。
按照李云天所制定的《京师讲武堂军户、民户条例》,凡讲武堂的军户和烈属,其男丁、女丁可优先进入讲武堂所属产业作工;其子女可免费进书院和女塾读书;其户每男丁分田五亩;其户实行摊丁入亩。
本来,讲武堂这个条例的前三条已经够惊世骇俗,不过与第四条“摊丁入亩”来说,则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令人倍感震惊。
摊丁入亩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它的出现合并了农民要交纳的“税”和“赋”,进而终结了征收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
在此之前,农民的税和赋是分开收取的,通俗说来,赋指的是按田亩计征的田地税,而税指的是按人头数计征的人头税,也叫丁银。
根据摊丁入亩的规章,讲武堂所属军户、民户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都合并到田税里面,将按田地的亩数来征税,并且将税收由原来的粮食改为银两。
换句话来说,没有田地的农民可以不用交纳田税,并且解除了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如此一来,不仅大大简化了各种名目繁多的征收手续,同时也使经手的官员难于作弊。
与此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后,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而城镇中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李云天在讲武堂施行的摊丁入亩,与日后张居正的“一条鞭税法”的内容类似,但更加完善和先进,并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体系来保证它的运行。
由于税赋政策是国之重事,李云天没有资格来擅自改动,因此他事先奏请了宣德帝,指出了大明现行赋税政策的种种弊端,进而提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
在李云天看来,可以先以讲武堂的军户、民户来试行摊丁入亩,如果确实卓有成效,那么可以在全国推广。
届时,各地将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宣德帝觉得李云天的这个办法甚好,故而下了谕旨,让李云天在讲武堂的军户和民户中率先实行。
在大明实行的户籍制度中,民户由各地方衙门管理,而军户则由各卫所管理。
虽然讲武堂里也有民户,不过那些民户都是以前讲武堂下辖军户转化而来的,故而也被划为由讲武堂管理。
如此一来,讲武堂的职能得到巨大的扩展,不仅要授课、练军,同时也要管民。
讲武堂负责管理所属军户和民户的机构是政务堂,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李云天精简了政务堂的下设部门。
与各地都司下设经历司、断事司和司狱司不同,政务堂效仿各地方衙门而设立的,下有农厅、户厅、礼厅、军厅、工厅和刑厅六大部门。
其中,农厅掌田地、农事;户厅掌税收、度之;礼厅掌科举、教育;军厅掌武举、募兵;工厅掌工程、建设;刑厅掌断案、司狱。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务堂六大部门中,李云天又从中细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
即:农厅下设田地司、农事司;户厅下设税收司、度之司;礼厅下设科举司、教育司;军厅下设武举司、募兵司;工厅下设工程司、建设司;刑厅下设断案司、司狱司。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