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在精锐的华军面前作用不大,他们是失去了祖国的殖民地军官,虽然宣布忠诚于临时政府,但军人的执着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自从法国投降后,这些殖民地军官就开始醉生梦死,捞钱的本事更甚于以前。在前线也只是催促殖民地士兵坚守或者强攻华军坚固阵地,防线被突破理所应当。
这些殖民地士兵也不是后来非常难对付的丛林战士,没有与法国人几十年的丛林战争,没有与美国人厮杀,也就没有丛林作战经验。而且他们被法军军官要求与华军进行阵地战、大规模野战,顿时死伤无数。开战第五天,河内以北的山地防线彻底失守,二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或被歼灭,或成为华军的俘虏。
法军退守河内一线,在这里聚集了十五万残兵,尚未来得及构筑好防御工事,华军两个师的部队就钻出北方山区,利用吉普车、摩托车等机动工具,迅速出现在河内外围。河内攻防战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吓破胆的殖民地军队在华军的炮火刚刚开始试射时就逃离防线,他们的法国人军官逃离的更快,抛弃河内向南方而去,试图在顺化附近的狭窄地域重新构筑防线。
另外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的部队出现在法国人防守薄弱的老挝地区,并在一个星期内攻克万象,歼灭敌军三万多人。进攻时间持续一个星期的主要原因还是热带丛林的阻隔,这里的丛林密度还要大于越南北方山区。
第二个方向的进攻在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这里和南方的印尼拥有不错的石油储备,英国人和荷兰人还开采了为数不少的油田,他们将成为华国石油来源的有力补充。两个步兵军和一个山地师的华军部队从马尼拉出发,在加里曼丹岛顺利登陆,与想象中的激烈战斗不同,这里的英军军队和殖民地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数量上的庞大兵力很快转化为华军的俘虏,英军军官在向新加坡的指挥官发的电文中详细描述了迅速溃败的理由——华军数量庞大,火力完全压倒英军,推进速度极快,往往采用大范围穿插战术,将英军分割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点,然后再向中心蚕食。他们利用自行车、摩托车等在丛林中机动,这种工具非常适合丛里中的小路,有时候华军士兵甚至搬着自行车穿越没有道路的丛林,突然出现在我军后方。
大量殖民地士兵逃散进入丛林,脱下军装、丢掉武器成为人畜无害的土著,英军军官最后只带领三万多人退守西南方,其中还有三千多人属于本土士兵。实际上英军战败的描述只是部分符合战况,战斗开始后,英军军官见战况不利,立刻撒丫子逃跑,要不然也不会带走三千多本土士兵。英国人卖队友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不要说这些殖民地军队,就连法军他们都卖过,而且做起这种事来毫无心理负担,反而有一大堆理由使自己心安。(好吧,作者君对于中国远征军的遭遇耿耿于怀,必须把英国人写臭!)
第三个方向的战斗发生在马来半岛,华军登陆舰队将十万多人送上狭窄的马来半岛,这里的战斗成为东南亚之战中最激烈的一部分。英国人誓死守卫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在吉隆坡设置指挥中心,将三万多名英军本土士兵和一万多名荷兰士兵放在第一线,另外还有四十多万殖民地士兵。最重要的是,英国人准备充分,他们在马来半岛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储备了足够消耗的弹药、粮食。
华军进攻不利,缺乏重型火力的问题显露无疑,在死伤一千多人后推进不超过十公里,这对于战无不胜的华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第三战区很快改变策略,他们的方法就是投放更大规模的弹药和兵力。隶属于第三战区的第九装甲军第二十五坦克师被送上马来半岛,相继送来的还有两百多门15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和大量弹药。除此之外,华军工兵迅速在马来半岛上构筑野战机场,为七十多架战斗机、两百架轰炸机和其他四十多架各类型飞机提供起飞和降落场地。
出人意料的,英国人在这里准备了一百多辆坦克,其中大多是最新型的玛蒂尔达V型坦克,这种吸取了协约国最先进技术的坦克正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方疯狂生产,美国人将其命名为谢尔曼中型坦克,支援给俄国人的则被称为尼古拉坦克,不过名称不同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