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则奴役台湾民众为其修建工事、搬运物资,趁着最后一点时光作威作福,从战争失败后日本国内就出现了一种思潮,一些人认为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华国的藩国,文明联系从未断绝。近代日本全面西化,但现在华国又展现出东方文明强大的一面,作为邻国,是不是不应该舍近求远,转而投向华国的怀抱?
这种思潮并不强大,但成功的让日本人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普通日本人、包括日本士兵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意志不再坚定,而日本上层还没有抽出功夫来纠正这些歪理。
兵力相对最强的第三十五混成旅团也没有在台北享福,总督大人命令旅团长兼台湾守备军司令野间中三郎中将带领部队前往乌来,他们并不是到此享受温泉,面对山林密布的环境和华军大兵压境,谁也没有心情享受温泉。
野间中三郎中将已经知道了总督大人的意思,与华军硬碰硬并不明智,日军台湾守备军不具备那样的实力,本土军队、英国陆军、德国陆军都不具备这种实力,这是装备和火力投射量带来的差异,无法弥补。
在东京不允许撤退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等待海战结果和华军投降,就只能收缩兵力,全部撤退到台湾中部山区。那里地形极其复杂、林木茂盛、坡度陡峭,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不可能找到躲藏起来的日军主力。
野间中将的任务就是做好进入中部山区的先期准备,获得台湾十余年,日本人对台湾山区的开发和管理仍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在山区外围的定居点设置了不少要塞和村镇,供山区土著前来兑换物资,掠夺这里的毛皮、林木等资源。另外还对外围土著进行登记,人为划定少数民族的狩猎区,拉拢一些部落为自己所用。
但是山区内部对于日本人来说仍是一片空白,那里的环境更加恶劣、地形更复杂、部落土著更彪悍,不值得投入大量力量开发。对于野间来说,中部山区正是此次他的目的地,要想躲避华军的围攻,就要深入中部山区。因此勘察道路、寻找物资存储点、部队休整点、军营,扫平土著部落的障碍等就是他的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位于台中的华军第四军第一师与位于花莲的第二师做好了出击准备,6月4日,台中和花莲的大雨暂时停歇,太阳钻出云层后四个小时,台中华军三百多门火炮对准日军阵地猛烈炮击,日军阵地前的雷区、铁丝网等工事相继被摧毁,一条宽达一千多米的进攻通道被打开,步兵随即发动冲锋。
在炮火的掩护下华军步兵成功抵达日军第一道防线外一百五十米左右,被炮火搞得七荤八素的日军趟着积水艰难的进入阵地,发现炮火之后大部分火力点被摧毁,仅有的几挺重机枪成了一堆零件。
后方二十五门野炮山炮刚刚开始反击,华军炮弹就劈头盖脸砸过来,早已知晓华军火力强大的日军炮兵阵地设置的相当松散,幸运的没有第一时间就全军覆没。
冲锋路上间或几枚炮弹在身边爆炸,日军射出的步枪子弹同样能带来死亡的威胁,战场上硝烟笼罩,再次将太阳遮蔽。泥泞和积水让士兵们速度缓慢,客观上帮助日军防守,但这样也没有让双方势均力敌,华军多层次的火力配置让他们全面压制住日军火力,优秀的单兵素质也让日军的瞄准变得困难。
第一守备旅团本不是什么精锐,经受了长时间壕沟的折磨后战斗力再次下降,很快,华军步兵就冲进了日军防线,日本士兵期待的白刃战没有发生,近战中华军的冲锋枪、手枪和散弹枪让日军的刺刀毫无用武之地,大片大片的士兵倒在手榴弹的破片下。
同时发起的花莲攻防战情形极其相似,不过那里日军的防守更加薄弱,从上到下,从铁男少将到普通士兵,坚决抵抗的意志早已消失。在接到总督府拖延华军时间后再撤退到山区的命令后,第二守备旅团不断撤退,面对华军第四军第二师的打击死伤惨重,士兵们的想法变成了只要跑的比战友快,就能存活下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