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因言获罪的李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相抵触。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孔子的按照礼仪行事,以“杀身成仁”牺牲个人生命;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都是把个人的自我思想言行统统纳入一个无私的范围之内,让人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唯一意义所在”(黄仁宇语)。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性善论,经汉朝的董仲舒第一次改造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而到了李贽生活的年代,它已经被朱熹的再次改造而成为一门“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法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对孔孟之道的依赖程度也愈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个人理智上的自由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真诚和真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否则,就会面临被砍伐灭茬的境地。

    所以,李贽的这些“惑世诬民”的思想言论,不仅仅让道学家们胆战心惊,而且也被不少正人君子的同仁者不满。在他的那个时代,真是“与千百万人为敌”人人称李贽为妖,争相抨击。

    李贽的言论更与“以天下名教之是非为己任”的东林党人的思想主张是背道而驰的。这些以儒教为安身立命的招牌的东林党人,让李贽触及痛处,自然要找其清算。东林党人的领袖顾宪成,在其日记小心斋札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李贽曰:‘与其死于假道学之手,宁死于妇人之手。’卓吾平日议论,往往能杀人,此语却能活人。吾不得以其人而废之。”于是,同为东林党人的张问达递上一份奏疏,其罗列的罪状之中,除了指责李贽妖言惑众的邪说外,还有一条是“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以道学名义整人的人,自然深知假道学的厉害,所以,制造“桃色新闻”也是以道德之名整人的一个常见手法。

    其实万历皇帝尽管贪财好色,但有时头脑还算清楚,他认为,像李贽这样一个连正四品甚至更大的官都不愿意做的人,不可能生活放荡,何况李贽已是七十,可谓风烛残年了。

    在李贽被捕之后,东林党人冯琦马上建议万历皇帝将李贽治罪,并发动清算李贽思想运动。而万历皇帝虽然对李贽的“生活作风”问题可以宽容,但绝不能容忍李贽思想言论上的“敢倡乱道”而心口不贰的李贽,只有义无反顾地走上荣死诏狱的道路,死在道德的名义之下,因为他的言论牵涉到了统治者治国之道德的根本。

    李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他的那个年代里“四书五经”一直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孔孟的“仁义道德”一直是个人行为的规范,这就是虚伪、欺诈、糜烂可以存在于众多官僚们生活之中,而不允许李贽言论张扬之的原因所在。即便是代表着当时进步倾向的东林党人,也不能容忍。

    在一个人治社会里,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制,一切都以道德为标尺,以正义之名、以道德之名杀人,是常例,而且理直气壮。而法律上的欠缺,道德的区隔消失,使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没有了自为的空间,又为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普通人群提供了理由。李贽不得不死,所以自割。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